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如果说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那么基层便是孕育希望的摇篮和沃土。当前,正值各地青年选调生赴乡村锻炼的时间节点,广大选调生要积极调整方法、转变定位、优化能力,尽快适应乡村工作节奏,让青春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工作方法上,要从“以理服人”转变为“情理兼顾”。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熟人社会,人们具有“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因而不同于机关工作的“条条框框”和“一板一眼”,在处理乡村事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各个事项的特殊性,运用更具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手段。为此,广大驻村选调生要留心观察村书记、村主任、乡贤等“前辈”的处事技巧,开展工作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落窠臼、灵活变通,充分照顾群众和同事的情绪,尽量做到既合乎法理又顺应民意,保质保量高效推动各项工作。
在职业定位上,要从“完成任务”转变为“主动谋划”。一般而言,广大选调生在机关单位中处于工作的“执行环节”,主要在于按照领导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但在驻村工作中,选调生普遍需要参与到村建中心工作中去,这就要求选调生站在乡村综合发展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此情况下,广大驻村选调生务必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围绕基层党建、疫情防控、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立足本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乡村的先进经验,谋定后动、行且坚毅,积极运用自身聪明才智为所在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个人能力上,要从“术业专攻”转变为“全面精通”。“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前基层地区面临着任务繁重和人手紧缺的双重压力,因而一名村干部可能会承担多条线任务,这就要求基层干部的知识面“广而全”。驻村选调生普遍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但大多是初次接触村级工作,对乡村工作仍存在较多的知识盲区。因此要做好“甘当小学生”的心理准备,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加强学习,以书本为师、以实践为师、以群众为师,大到各类惠农政策、小到当地土话方言,都必须全面精通、活学活用,努力让自己这根“针”在“千条线”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驻村锻炼既是选调生个人成长成才的“练兵场”,又是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广大选调生要在基层扎深根、沐雨露、向阳生,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淬火成金。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