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9日开幕的“2022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呼声,再度在乌镇上空回荡。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中包含若干个空间,互联网即是其中之一,且脚步走得最为踏实,表现也充分令人满意。
中国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绝对不是“画一个大饼”,而是见诸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具体行动。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科技人员、普通的网民,每天都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上辛勤劳作,干着添砖加瓦的细活。
互联网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当它移栽到中国这块土壤后,便很快枝繁叶茂,并长成参天大树。中国党和政府以及她的人民,以中国式的热情拥抱着互联网。在国家治理层面,国家领导人亲自挂帅,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成为“首长工程”。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能花落乌镇,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愿意为世界互联网事业发展勇担重任的决心。而在社会基层,互联网的普及率和发展速度令人称羡。10亿多网民组成的互联网人口“巨阵”,声势如此浩大,足以使互联网的每一个发明都能在中国找到商业生存空间。互联网有着各种各样的嫁接平台,每天都在产生新的互联网应用。它加速改造着中国的很多传统行业,为其插上数字翅膀,使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
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改造也是空前的。可以这样说,中国社会在互联网的“投入”和“产出”,给世界如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呈现了一个良好的样板。在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上,网民的意见已经成为国家制定政策的普遍依据。中国的很多社会进步,都是因为网民的“集体围观”而取得的。在扩大公民的文化权利方面,由于获取知识的便利性、应用场景的多样性,网络的文化效应最为显性。它打破因为技术而造成的阻隔,迅速填平了社会的“数字鸿沟”。中国有10亿多网民,差不多实现了10岁至80岁年龄段人口的全覆盖。正是因为有了网络,中国无数的“小镇青年”每时每刻都在分享数字化带来的便利。还有那些藏在深山沟里的“刘三姐”,通过抖音、快手这样的视频平台,也能走上大众舞台,一展其嘹亮歌喉。互联网如今已成为遍及中国城乡的基础设施,置身偏远的乡村也能收到来自全球的消息,而通过网络购物,大都市的餐桌会很快摆上来自乡野的美食。
在中国的全力推动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正一步一个脚印向我们走来。实际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共产党向普天下许下的政治承诺。当世界很多地区的政党为了选票利益、集团利益而争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却“五年接着五年”,提出了很多建设方案,既高调又务实。中国共产党真正做到了胸怀天下、普济苍生,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天下谋大同”的初心。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