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徽风皖韵深扎乡土,“农文旅”叫好又卖座

访问次数: 570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3-06-20

[字体: ]

    端午节即将到来,旅游地又将迎来“小高峰”。可以预料,愈来愈热的乡村旅游也将进入旅游高峰,为“农文旅”发展增添节日动力。

  安徽皖北、皖中、皖南差异明显,无论是气候特点,还是文化习俗,或是乡土风貌,都别具一格,具有农业、文化、旅游多重资源禀赋优势。近年来,江淮打好乡村旅游牌,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开了乡村经济发展一片新天地。江淮乡村节日旅游,同样可期。

  可期的乡村旅游,深蕴于目标之“变”。《安徽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立起奋斗坐标——到2024年,力争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45亿、年均增长15%以上,乡村旅游收入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以更高的目标牵引乡村旅游,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选项,也是增进基层福祉、提升百姓幸福的重要施策。

  今年3月份,省委书记韩俊在宿州淮北调研期间,就对“农文旅”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数字赋能、农文旅结合等工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链条升级。

  安徽对乡村产业发展格外关注、一以贯之。6月16日,省委书记韩俊在六安市调研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时,也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加快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乡村产业,纵有众多方法和路径,但用好乡村独有的资源禀赋、民风文化、特色美景,无疑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延链补链强链的关键。

  如今,每逢节假日,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下乡”,去一处独具特色的民宿,在透着泥土味的农家田园风光中“打卡晒圈”,在空旷的田野间营地看景望星星,等等,这些文旅“风向”的变化,都为乡村“农文旅”发展打开了新机遇。

  行走在安徽的乡间大地上,不同地方拥有不同风貌,一地一特色、一村一风情的独特韵味,让很多游客流连忘返。

  走进宁国市港口镇西村村,青砖石瓦、水榭亭台、青枝藤蔓、绿树红花的“世外桃源”感觉让人无比“放空”;走进皖南,饱蘸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花鼓戏等与农耕文化相融合,通过集中展示、沉浸体验等,瞬间将童年回忆、农事活动、农耕文化等展现出来,让游客眼前一亮……

  人们在经历了“满负荷”的工作之后,走进这些富含特色、透着徽风皖韵的乡土大地,体验乡村种养、住宿、研学等旅游新场景,感受淳朴的民风、纯净的山水、地道的美味,不仅是一场乡村生活之旅,更是一场精神原乡之旅。

  在“农文旅”持续走热的“风口”上,安徽如何进一步用好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旅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乡村旅游发展赛道上脱颖而出?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实践,为乡村振兴增添持久动力。

  今年的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强调要培育精品主题村40个、精品民宿3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不论是主题村,还是精品民宿,蕴含其中的关键命题是“特色”,把准了这一点,就切中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点。

  培育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是“吸睛点”“含金量”。现实中,一些地方在打造乡村旅游场景时,简单复制照搬、同质化现象经常出现。比如高山滑梯、玻璃栈道等旅游项目受游客青睐,不少地方就视其为乡村旅游项目的“标配”,一哄而上建栈道、上滑梯,同质化的乡村旅游场景不仅缺少吸引力,反而还会产生高昂的后期维护费用,可谓舍本逐末。

  文化是乡村的魂,乡村也是文化的记忆。推动“农文旅”发展,就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一亩方塘、一湾小溪,一片茶园、一垄稻田,一座石桥、一株古树,一台社戏、一曲山歌,一经赋予文化的内涵,就能拉近与游客的情感,就能出彩出圈。

  “出圈”之后,何以“破圈”?关键要深扎文化之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比如,在合肥的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有一家面馆的名字十分别致,叫“戏雅苑”。一个面馆取与戏曲有关的名字,背后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原来,店主邵羚生是一名戏曲爱好者,2017年她作为志愿者来到马郢村就一直扎根在这里,边开面馆,边教周边的村民学唱戏,赋予面馆深厚的文化气息。

  如今的马郢村,开陶艺店的教孩子玩泥巴,办农耕文化中心的教孩子们辨认植物……沉浸体验、喜闻乐见、深度融合、以文化人,“农文旅”项目出“新”更入“心”。

  一条脉络尤其鲜明——像马郢村一样,安徽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项目叫好又“卖座”,关键在于塑造了“特色”、厚植了文化、留住了人心。如此这般,江淮的“农文旅”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