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党员,我将努力奋斗,把更大精力投入到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上,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近日,获颁第四届“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吴文革信心满满地说。
出身农民家庭的吴文革,对农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当年高考取得高分,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1991年,吴文革来到省农科院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研究。2003年博士毕业后,他回到省农科院水稻所继续从事水稻科研工作。
从事水稻科研工作环境十分艰苦,越是遇到恶劣天气越要下田观察试验、记录数据。吴文革和同事们在一起常常相互打趣:“远看像烧炭的,近看是水稻科研站的。”
吴文革不怕吃苦。多年来日晒雨淋,他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成果:“超级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与区域化应用”项目,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率先提出水稻平衡栽培技术理论,攻克了我国杂交水稻毯苗机插技术瓶颈,推动我省水稻机插率由2000年的0.8%提升到2017年的超过40%,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到85%以上;培育带动2000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增产粮食180多万吨,累计增效50亿元以上……
“吴老师,我种的水稻干得厉害,还能不能救活?”每到农忙时节,吴文革经常接到水稻种植户求助电话,他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或者直奔稻田送去技术“及时雨”。
去年8月,旱热叠加气候灾害给秋粮生产带来严重挑战。作为我省水稻抗灾指导组组长,吴文革立即组织水稻栽培技术研发团队和市县农技推广技术力量,前往全省10个水稻主产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多次提出技术建议。
作为科技特派员,吴文革经常牵头开展关于水稻种植的研讨、培训及现场观摩会等,把讲台搬到服务基层第一线,把科研成果“搬进”田间,努力实现“种好粮”。
投身水稻科研30多年,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把成果留在农民稻田。用创新成果引领水稻科技进步,吴文革用努力与汗水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记者 殷骁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