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贷购房每月还款压力有点大,能否开通公积金支持商贷按月提取业务?市场内手机信号弱没法扫码付款,网络能否好一些?村水塘污染、村集体土地被占,没人愿意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生活……这些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具体事、心头事,该向哪里“吐槽”?
在安徽,一件件“民声”在网络汇集,一个个现实问题和基层需求被纳入《民声呼应》,进入省委领导的案头。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安徽推出了一项“暖政”——省《民声呼应》全新呈现。立足于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办好为民造福的事,《民声呼应》按期推出,省委领导每期必看,这份承载着群众呼声的载体,有“呼”必“应”,深受群众好评。
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宏大的叙事需要用心来做,把群众关心关切的具体事落在细微之处,就要善于从网上听真话、察实情,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群众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从功能上看,《民声呼应》搭建起了网民与顶层信息互通的“直通桥梁”。安徽《民声呼应》的特别之处,在于信息来源广,从人民网网友留言、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到省政府“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等,网民反映的问题,均能进入省委的“视野”,通过部门联动、资源调动等,合力破题,把乡亲们牵肠挂肚的“心头事”第一时间化解。
有呼有应,有求必应,这是为民服务的应有的姿态。
网友给省委书记韩俊留言反映其商贷购房压力大的问题后,安徽当即回应诉求,打开商贷按月提取公积金业务通道,并邀请该网友参加提取业务试运行的首轮测试。
村里的水塘污染,收到情况反映后,地方不仅很快复垦了违规占用土地,还对水塘进行清淤和水体置换,并种植了大片睡莲,由“脏”变“治”,皆在心至、行至。涉及群众的事,桩桩件件都是大事,只要事无巨细为民办实事,群众就会慷慨竖起大拇指。
幸福的“温度计”,在一件件难题得以解决中不断升温。在“民声呼应”机制引领下,上半年,全省信访总量下降8.9%,初次信访一次性化解率96.9%、上升2.1个百分点,群众满意率96.9%、上升5.1个百分点。
面对群众诉求,“解决”比“解释”更重要。省《民声呼应》的推出,并不是要让每一件“民声”都悉数进入省委视野,而是要树立“群众事、无小事”的鲜明导向,示范带动全省上下各司其职,真真切切把群众的事当回事,哪怕是与买菜相关的“小事”,相关部门也不能“小视”。只有桩桩件件都落到群众心坎上,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让群众说好。
有人感叹,基层治理最难的莫过于做群众工作。其实“难”与“不难”,并非绝对,关键要看能否换位思考,诚心实意为老百姓付出。从公开下访接访到网罗“民声”,安徽的一次次实践也揭示出一个清晰的道理:把“杂音”变“和音”,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方法对路,就会事半功倍,关键一条,在于心中有民、行动为民。
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不让矛盾挤压,及时疏通“堵点”,就要善于倾听“民声”,有“呼”必“应”,不绕道、不推脱、不躲避,形成高效的上下互动,在你来我往中彼此信赖,在感情上拉近,在解决群众难题中共进,回应“呼声”,凝聚人心,这样才能“一呼百应”,上下同心。
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全省上下当进一步开门纳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省《民声呼应》载体为鞭策,主动向难题开刀,高质量回应群众关切,让江淮幸福在“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为民服务真情中螺旋升腾。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