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成绩单”体现经济韧性与潜力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23073亿元、增长6.1%……这份“期中成绩单”,彰显了经济的韧性与潜力,给人以接续奋进的信心与力量。
信心何来?一串串数据及其背后的发展逻辑是最好印证。
先看生产总值增速,6.1%这个经济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疫情三年年均5.1%的增速,这说明经济运行正在向常态化增长轨道回归。从排名来看,经济增速由全国第18位前移至第12位,居中部第1位,实现了“快于全国、位次前移”,这反映出我省争先进位的步伐。
再看三次产业,上半年一、二、三产增加值增速均较一季度增速加快,显示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经济运行的好势头不断巩固。比如一产方面,夏粮喜获丰收,实现“二十连丰”,总产达到348.2亿斤、增加3.7亿斤,总量居全国第3位。二产方面,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光伏产业增长迅猛,这些都成为安徽经济“引擎”的强劲动能。三产方面,稳定恢复是主基调,受疫情影响的旅游、住宿、餐饮、电影票房等全面复苏反弹,这些都共同汇聚了产业发展的利好因素,筑牢筑稳了产业发展的“底盘”。
最后再看项目建设和外资外贸。上半年接续不断推进的大项目,撑起了投资的“脊梁”,制造业投资增速更是连续18个月保持在18%以上,上半年增长21.6%、高于全国15.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提高到了30%左右。持续的增速,更高的占比,既是经济结构趋优的表现,还反映了安徽制造业的强大潜力。外资外贸稳中提质,尤其是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新三样”表现抢眼,这折射出安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规模化优势”,正是这种优势才得以让“新三样”顺利扬帆出海,引得全球青睐。
必须看到的是,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在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同时更要提振信心。
信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实力、动力和潜力。从国内形势看,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改变。从安徽全省形势看,当前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有着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上半年经济更是呈现持续恢复、回升向好的特点,因此,“优势+机遇+成绩”是我们全力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信心与底气。
信心是前提,实干是根基。全省上下须坚定信心、保持干劲,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经济工作,交出更加亮眼的发展答卷,让安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记者 王弘毅 通讯员 宛宏昇)
工业经济换道超车凸显“压舱石”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则经济稳。上半年安徽工业经济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加值9661亿元,增长6.5%,为全省生产总值实现6.1%的增幅发挥关键支撑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一季度加快2.7个百分点。随着前期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工业增速持续回升,成为全省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的主引擎。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上半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是全国制造业增幅的两倍。从新兴工业大省到制造强省,我省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根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安徽制造”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展现蓬勃向上的势头,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新旧动能转换向纵深突破,叠加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经济恢复过程,必然导致不同领域、不同行业表现的分化。谁抓住了拥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谁就能在复苏中占据主动。重点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增势强劲,是安徽工业经济的突出亮点,也说明安徽工业发展的后劲足。
上半年,安徽装备工业增长25.6%,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3.9%。其中,汽车行业增长42.6%,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0.6%;光伏行业需求旺盛,增长99.9%,贡献率29.2%。在汽车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中,安徽打造新能源汽车强省,力求“换道超车”,成效初显。合肥“借光”发展,滁州依托石英砂资源“无中生有”,安徽光伏产业异军突起,在又一个新赛道上占得有利身位,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的厚度与韧性。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浪潮,正在深刻重塑工业经济。上半年,安徽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1%,高于全国19.6个百分点;已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882项,完成计划任务73.5%。培育工业互联网国家级特色平台13个,数量居全国第7位。新兴产业强筋壮骨的同时,传统制造业也在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步伐,努力脱胎换骨、重塑优势。
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稳定恢复的基础还需巩固。未来,还需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安徽工业、“安徽制造”的发展动能,夯实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记者 汪国梁)
以“新”应“变”释放外贸潜力
“走出去,拓市场!”去年底,外贸人的朋友圈里被这句话刷屏。半年多时间过去,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外贸迎难而上,顶住了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实现了规模再上台阶和质量稳步提升。
季度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4.8%;出口同比增长14.5%、延续了2021年7月以来连续两位数左右增长……上半年安徽外贸成绩单,是外贸人拒绝“躺平”、勇毅前行的真实写照,也是安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出稳外贸措施的最亮成果,更是外贸新旧动能“换挡”、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的最好体现。
贸易商品“换挡”。今年以来,以电(电动汽车)、光(光伏产品)、锂(锂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走俏海外市场。在安徽,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219.3亿元,同比增长51.7%。“新三样”乘风破浪的一头是国外对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旺盛需求,另一头是安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速形成的规模优势,成为了出口新动能。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安徽制造”的科技含量和工艺水平,持续增强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将为出口持续增长夯实基础。
出口国家“换挡”。新市场开拓新空间,今年以来,新兴市场成为安徽外贸增长亮点。数据显示,上半年,安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252亿元,增长26.8%,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7%提高到33.2%。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既扩大了贸易朋友圈,也拓展了外贸增长空间。如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安徽与新兴市场产业互补性优势更加凸显,外贸市场更多元化,也部分缓冲了欧美等传统市场外需走弱的挑战。这也启示我们,挖掘外贸增长潜力,必须加快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贸易方式“换挡”。如今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方式参与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39.4%。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买全球、卖全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小生意”提供对接国际市场的“大通道”的市场采购贸易,让许多原本不具备外贸业务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外贸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经营主体活力不断被激发。数据显示,上半年安徽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97.3%。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必须要紧紧抓住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机遇,进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贸确实有压力、有起伏、有挑战。但更应看到的是,安徽外贸创新从未止步、经营主体开拓市场的脚步从未停歇、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从未停顿。未来,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于安徽品类和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优势,也要增强服务外部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及时性,以更多新产品、新模式、新优势,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以“新”应“变”,“挖出”更多外贸动力。(记者 何 珂)
发展活力与后劲 是对投资者的最有力感召
在安徽经济“半年报”数据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制造业投资表现抢眼,这反映了安徽“双招双引”的成果成效和投资者对安徽发展的良好预期。
数据的背后,是安徽投资发展的潜力与活力。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5%的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增速由一季度的全国第17位前移至第13位,居中部第2位,这说明投资增长步伐的稳健。
在投资的细分数据中,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高位,连续18个月保持在18%以上,上半年增长21.6%、高于全国15.6个百分点,两位数的增速能维持超过一年半,表明安徽制造业发展不仅有活力,还有后劲和持续成长能力,这些活力与后劲变为对资本的“感召力”,让各类资本加速布局落地,带来了发展的源头活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投资的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6.4%提高至30.6%,历史性超过房地产投资占比,这虽然有不同产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是反映了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转型,反映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坚实。
项目,是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实体呈现形式,上半年安徽的大项目可谓是接续不断,28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给经济高质量发展撑起“脊梁”。连续5个月居全国第1位的“工程机械开工率”,足以可见项目建设一线的“忙碌程度”。
资金、土地等这些要素保障愈发有力,是投资稳步增长的动力源之一。在政府投资方面,截至6月底,安徽已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17亿元,增长61.3%,规模已超去年全年,资金下达时间大幅缩短。土地方面,供应建设用地增长29.1%,高效供地明显是“急企业之所急”,帮投资的企业解决“用地烦恼”,反映安徽对投资的要素保障绝不骛于虚声。
整体来看,安徽上半年投资呈现愈发稳健的发展态势,结构更加趋优,制造业、高技术行业等领域有着较强的投资信心,这些进一步打牢了实体经济的基础。
然而,必须看到,民间投资、房地产投资等领域仍需进一步提振,基建投资在不断加力的同时还需结合新需求、新形势,继续推进“转型+换挡”。
民间投资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就业吸纳能力强。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方面,落实好近期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等政策,充实完善吸引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库,集中推介一批标杆项目,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银行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贷款支持力度。
基建投资方面,既大力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结合新需求,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让新基建投资与我省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互动。(记者 王弘毅)
稳就业增收入 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安徽经济“半年报”数据中,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这充分反映了我省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力促发展惠民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7.4万人,同比增长6%,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5.1%。超序时进度5.1个百分点的成绩,得益于我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是全省围绕就业促进行动创新举措、精准发力的成果。
为应对部分企业阶段性结构性“招工难”、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选择性“就业难”、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需求多样等难题,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实招,稳定就业基本盘。上半年,安徽积极扩大“三公里”就业圈覆盖范围,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擦亮创业安徽品牌……为稳就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稳就业还要持续加力。
增加居民收入是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居民收入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98元,同比名义增长6.9%,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加快2.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增加居民收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举措,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安徽居民收入的增加,体现了各项惠民生政策加持下,“民生支点”持续夯实。
将居民收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38元,名义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07元,名义增长7.9%,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这表明安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改善,变化可喜。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让一个老百姓掉队。数据显示,上半年安徽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教育支出增长8.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6.2%。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能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有助于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地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将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让受益群体不断扩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朱 卓)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