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18年前的这一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鲜明“增量”。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激发大家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豪感、使命感。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都高度赞誉安徽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安徽生态环境优美,承担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重任,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设“四廊两屏”等,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86.1%,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十年禁渔效果彰显,“鸟中国宝”东方白鹳重现巢湖,“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江淮大地成为常态。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这需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开展“绿美江淮”行动,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四廊两屏”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绿色金融,畅通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的转化路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检验着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成色。我们要把好山好水守护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绘出美丽安徽新画卷。
8月6日,肥东县右岸公园夜景。该公园是肥东县城集生态防护、康体健身、植物科普于一体的开放型生态城市公园。通讯员 罗祥勇 摄
精准治污 水清岸绿
“家门口的水清了,空气也清新了,过去夏天都不敢开窗户。”日前,在亳州市谯城区淝河镇冯洼村新建沟边,村民桑振高兴地说。
桑振的幸福感源于淝河镇推动黑臭水体治理。
曾经,因沿河建房、污水直排,冯洼村新建沟逐渐成了一条臭水沟,影响村民生活。近年来,淝河镇以新建沟、董沟及贯穿全镇的芦草沟为试点,进行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治理项目包括为沿河居民新建污水管道,在附近新建大型三格式污水化粪池,将36户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引入化粪池,实现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同时,对2.3公里长的黑臭水体进行清淤截污、生态修复,重现水清岸绿。
在群众的支持下,管网建设、污水收集、清淤截污、生态修复多管齐下。水体治理好更要管护好。淝河镇落实河长制,配置护河员管护,建立定期清理及保洁机制,促进水体长治久清。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五控”抓好大气污染防控,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范,聚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8年到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2022年,污染防治成效得到巩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向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巢湖湖区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下降50.1%。今年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0%,降幅位居全国第二。
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群众环境获得感。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严的基调,公开督察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广泛受理群众信访举报,坚持“自查从宽、被查从严”,鼓励各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年以来,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排查问题7455个,已完成整改6429个,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群众环境获得感。(夏胜为 通讯员 汝平)
生态修复 筑牢屏障
8月10日,记者来到桐城市黄甲镇黄铺村,山坳间溪水潺潺,民房错落有致,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中的这一带乡村宛若一幅美丽的山居图。
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这些闪亮的名片彰显了黄铺村山明水绿、村美民富。
“黄铺村位于桐城市西部,距离市区25公里,属偏远山区村,曾是贫困村。”黄铺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王立勇说,村里山场面积有2.3万余亩,占全村面积的70%,“过去村里不少山头是光秃秃的,现在山有人管,树木也茂盛了。”
林长制改革实施后,王立勇便有了一个新头衔——“林长”。他带领村民护绿、管绿、增绿、用绿、活绿,积极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如今,全村有茶园4200多亩、油茶1200多亩,群众有了“绿色银行”。村民们纷纷开起了休闲旅社、农家饭馆等,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好。
林长制改革是我省生态建设领域的一项创举。我省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全省5.2万余名各级林长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林长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新时代安徽改革的知名品牌。
开展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屏障,功在青山绿水,事关民生福祉。2021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与此同时,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我省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两年来,“四廊两屏”涉及县(区)完成人工造林41万亩、封山育林227万亩,成功创建1个国家森林城市、7个省级森林城市、118个森林城镇、1252个森林村庄。
当前,我省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为总牵引,开展绿美江淮行动,锲而不舍推进农田林网防护林网、森林质量提升、国家储备林基地、名优经济林发展四大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省情林情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路子。(汤 超)
“首位产业” 驰骋向前
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近年来,我省加快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数据显示,近3年来,汽车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2022年全年,全省汽车产量174.7万辆,同比增长17.4%;新能源汽车产量52.7万辆,同比增长108%。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强势引领安徽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引擎。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4倍,2022年全年产量实现翻番。
聚焦汽车“首位产业”定位,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正在强力起势。近年来,我省强势招引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汽车产业集群“链主”,加快聚集紧随其后众多的零部件上下游企业。
目前,我省已经拥有奇瑞、江淮、蔚来、比亚迪合肥、合肥长安、大众安徽和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构架了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三大主导方向的“一链三线”战略布局,具备燃油、纯电、混动和氢燃料多种技术路线,涵盖乘用车、客车及轻、中、重卡系列产品。
在整车龙头企业带动下,我省建立了集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内外饰、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体系。2022年,拥有规上汽车产业链企业1000余家,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国轩高科在动力电池领域向国内各大整车厂供货量稳步提升,稳居全国前四。全国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已有5家落户安徽。
省内汽车产业布局呈现新格局。合肥、芜湖“双核”驱动,宣城、安庆、马鞍山、阜阳、淮南、六安、滁州、蚌埠等市多点联动,长丰、蒙城、泗县、广德、怀宁、桐城、岳西等一批汽车零部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近地配套能力显著提高,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省已构建好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产业生态日趋优化。锁定“首位产业”,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安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必将蓬勃发展。(朱 卓)
低碳发展 绿色转型
棚顶光伏发电,中间种植草莓,底部水产养殖……位于长丰县陶楼镇的皖丰长能公司“光伏+智慧农业”综合示范项目,采用立体生产方式,巧用农耕地空间,低成本推广光伏绿电,既保障了农业生产用地,又破解了绿电建设土地瓶颈。
服务“双碳”目标,推动能源革命。省能源集团与长丰县创新合作模式,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皖丰长能,开展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光伏+”综合利用、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双碳”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我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碳达峰十二大行动”。
当前,“碳达峰十二大行动”有序开展,我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我省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构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并推动建材、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和产业支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我省大力培育壮大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该产业“双招双引”工作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织。省生态环境厅聚焦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突出“双招双引”“培育壮大”两大路径,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光伏产业集群、先进环保产业集群、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累计组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省级创新平台17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2022年,省工作专班共推动落地项目1647个,总投资额11549.56亿元。今年一季度,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落地共434个,总投资额3992.39亿元。产业发展呈现出量质齐升、活力增强的态势。(夏胜为)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