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淠史杭”系列漫评①

访问次数: 63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3-09-08

[字体: ]

走进“淠史杭”系列漫评①

【徽喜鹊漫评】把万丈豪情化作一曲慷慨歌

    编者按:兴建于1958 年的淠史杭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全国最大灌区,这条集防洪减灾、振兴农业、保障饮水、联通河湖、维护生态安全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人间天河”,累计灌溉供水1700多亿立方,润泽安徽、河南两省近1200万亩土地,也让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科学求实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回望65载,我们以“心”为笔,梳理这条“人间天河”里流淌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愿景,以此勉励我辈,守初心、担使命,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各自奔涌的水脉,因为65年前的那场治水抉择,而紧紧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望江淮儿女治理淮河的那段历史镜像,心中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从开工到竣工,14个年头,数十万淠史杭人战天斗地,与命运抗争,一条凝聚着智慧和汗水、承载着希望和愿景的“人间天河”呼啸而出——淠史杭灌区从此立名。

 

  条条水脉润泽民心。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千万亩级灌区,淠史杭工程从根本上扭转了周边群众靠天吃饭的被动。

 

  从靠天吃饭到鱼米之乡,从民不聊生到生活富庶,命运之变,有时候就在于一个抉择。

 

  面对淮河水患,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治理淮河,谈何容易!破土动工,没有回头路,迈出这一步,牵一发而动全身。彼时,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财力匮乏、技术被封锁……重重困难之下,不干,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来。干,只需要一个理由——老百姓需要。

 

  只要老百姓需要,就甩开膀子干!这是淠史杭灌区留给我们最深沉的思考。

 

  淠史杭走过65载,把万丈豪情化作一曲慷慨歌,传唱至今。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鸿篇巨著,深深感悟淠史杭这一“水利奇迹”,字里行间无不映照着为民初心,大写着“为了谁”的执政逻辑。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面对群众的呼声,宁愿苦斗,不愿苦熬,为民“抉择”斩钉截铁,思想和行动的天秤稳稳地倾向老百姓这一端。

 

  静水流淌,气势如虹!淠史杭,被誉为“水利奇迹”。其实,这世间哪有什么奇迹,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壮举”,哪里不是靠“革命+拼命”干出来的?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淠史杭灌区奔涌而来,从历史的一角放大到我们党百年奋斗征程,什么时候不是靠“革命+拼命”走过的,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再到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亿万人民闯关夺隘、跨越雄关,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没有革命的气概、拼命的气场是万万难以实现的。

 

  回望浩大的淠史杭工程,这条“人间天河”的建成,靠的正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巍巍大别山,奔流淠史杭,最是一泓清水“砺初心”。越过激流险滩,战胜艰难险阻,每个时期都不容易。然而,不论时间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品格永远“保质保鲜”。

 

  今天,虽然我们的条件在变好,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接踵而至,无时不刻都在“赶考”。何以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奋斗无止境,复兴路正长。今天,我们时时回首初心,讲述淠史杭的故事,就是为了更好的再次出发。

 

  8月19日,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在六安召开。我们听故事、讲传承、话未来,就是要把火红的初心化为感恩的力量,把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英雄气概延续下去,引领江淮大地初心不改,在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中厚植鲜亮的人民底色。

 

  沿着初心的方向走,我们才会不迷路。如今的江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日升。

 

  从“人间天河”淠史杭砺初心,不论走到哪里,时时刻刻站稳人民立场,为民初心志不改、道不移,我们就能守好民心,聚好民力,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瞩目的“江淮奇迹”。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