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 奋楫争先 加快打造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结硕果

访问次数: 73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3-09-22

[字体: ]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

航拍的位于合肥蜀山区的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合肥经开区联宝科技,工人辅助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电脑主板。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科大硅谷。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安徽鸿程光电有限公司背光模组生产线上,工人正在生产特种玻璃。

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港口一片繁忙。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成立。

  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切实履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职责使命,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触发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

  又是一年金秋九月,江淮大地上,开放潮涌、产业兴旺、创新力勃发,高质量发展势如破竹,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国家赋予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初步实现。

  三载春秋旰食宵衣,金秋硕果不辱使命。这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三年;是不断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的三年;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年。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四分之一的进出口、三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市场主体、7%的税收,高地效应加快彰显,有力有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今年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周年。继往开来,再启新篇,安徽自贸试验区将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试验田”作用。

  以高标准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闯新路,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开放,带动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贸易投资更加便利。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1%提高到2022年的25%,今年1—7月份自贸试验区实现出口849.2亿元、同比增长18.5%,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九。实施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与构筑高能级开放平台结合起来,以“投资安徽行”为统揽,打造“天下徽商圆桌会”“海客圆桌会”等品牌,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跨国公司对接会”,打造了定向联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资的工作品牌,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今年1—7月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倍,境外世界500强德国大众、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渣打银行等一批企业落户安徽并持续扩大在皖投资。

  开放通道更加畅通。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打造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建设智慧口岸,探索内河港口数字化转型,合肥、芜湖等被纳入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布局建设。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首条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出口直航航线,实施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推动中欧班列放开对新能源整车铁运限制,不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金融支持更加有力。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全面实施外债模式调整等6项外汇管理改革举措,为片区企业办理外汇相关业务135.2亿美元。推行科创企业信用(信用贷)票据融资新模式,创新信用贷、积分贷等评价机制,为85家科创企业融资2.6亿元。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质物处置机制。发行长三角区域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ABS)产品,已为32家创新主体融资3.9亿元。落地全省首只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基金、首笔保税货物质押融资业务。银行机构累计为区内高端制造业、“双基”产业链投放信贷资金760亿元,近3年年均增幅超25%。

  以“闯”的精神勇攀科创新高地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是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试制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科创高地效应加快彰显。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已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

  创新场景释放势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真实应用的示范场景。推广事前预防型城市安全集成化治理模式,应用区域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开拓量子计算产业应用场景。设立“碳e贷”等绿色信贷产品,助力碳账户场景应用。推进生物降解材料及薄膜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探索城市低碳发展新路径。

  创新生态迭代升级。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集聚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认知智能实验室”等一批引领性科创平台,涌现一批量子科技、细胞药物研发等领域“高精尖”技术产品,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以新发展理念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谋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培育布局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高地。

  主导产业集聚壮大。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设立总规模18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主题基金,积极探索“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模式。大力推广“车芯协同”攻关模式,建设国内首个量子计算芯片联合实验室,落户中电科汽车芯片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应用创新中心、全球首个汽车数字化涂料色彩实验室,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动态存储产业创新中心,21家企业纳入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清单,科大讯飞图聆工业云平台进入国家级“双跨”平台行列。今年1—7月份,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全省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三样”出口253.3亿元、增长46.4%,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0个百分点。

  产业人才创新引育。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培育新能源汽车“种子工程师”。建设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安徽工业互联网学院,构建“研校企”“订单式”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打通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路径,推行“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助推招引约400个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

  产业平台不断强化。大众集团全球第二大的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合肥片区,发挥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委会、芜湖智能网联产业研究院、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协同打造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生态,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居全国第三。全球10%笔记本电脑、全国20%的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出口、全国65%智能语音产值都来自于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

  以创优营商环境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

  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激活力,以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为目标,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效斐然。

  市场化营商环境高效便利。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做到同类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全国最短。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审批周期压缩到5个工作日。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办理时限压缩至3天。全国首创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企业全流程办理仅需1.5小时。推动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版54项便利化举措,探索推出企业开办“一业一证一码”“证照并销”等市场准入、准营、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一照通”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5%以上。

  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平公正。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颁布实施《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赋权特别清单260项。制定首个片区强化竞争政策实施试点意见。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设立自贸片区人民法庭,持续完善商事仲裁、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化解机制。

  国际化营商环境开放包容。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探索在公立医院开设国际门诊,开展外籍人才随行配偶及家属就业便利化试点。畅通海外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设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打造“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为重点企业和海内外高端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双向投资、知识产权、涉外税收等全流程服务。

  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续写发展新篇章

  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通过省内外联动,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动能。

  省内联动有力有效。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分两批设立13个联动创新区,承接省级赋权事项190项,探索形成“区域评估”机制、林业碳汇路径、出境竹木草制品检疫监管模式等14项创新成果,辐射带动安徽全域改革开放。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全国自贸试验区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应复制尽复制,联动接卸、涉江保护、智慧医保、企业上市服务等一批省内改革事项落地见效。

  省外协作走深走实。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减少企业购买科技中介服务50%成本。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执法机制,完成长三角区域排污许可“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改革,实现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化。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出5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推行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船舶装载率由54%提高到77%;探索弱流通性货币结算新模式,促进“一带一路”产能合作。

  三年光阴,耕耘不辍。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这片“试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释放出越来越强的带动力,为安徽高质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下一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聚力建设“七个强省”,坚持向海而兴,全力奋楫争先,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深化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主导产业、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实施制度型开放、营商环境优化、国际贸易能级、双向投资合作、主导产业赋能、科技创新策源、区域协同发展等七大提升行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更好发挥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试验田”作用。

  本版文图由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自贸办提供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