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由“大”向“强”,“皖粮”越端越稳

访问次数: 56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3-09-26

[字体: ]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江淮大地正孕育着一个新的丰收年景。

  9月23日,恰值秋分,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在芜湖市湾沚区花桥镇横岗社区举办,江淮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专属于中国农民的节日,今年主场活动安排在安徽芜湖举办,既是一份荣誉,更为安徽各地奋斗秋粮丰产丰收注入着坚强信心源。

  透过中国农民丰收节“芜湖之约”,我们洞见安徽“粮”策。省委书记韩俊的致辞,鲜活擘画出安徽强农兴农的一幅“未来图”。不论是对外表达了加快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安徽雄心”,还是传递着扎实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的安徽施策……丰收节里憧憬“新丰收”,一幅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跃然纸上。

  一亩耕地,关系着粮食根基;一粒粮食,牵动着民生福祉。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第四大粮食主产省,“大国粮仓”里的“皖粮”,分量足、底子厚。安徽农业能否继续丰产丰收,不仅事关一省的“饭碗工程”,更关系着全国的吃饭大计。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种粮大省安徽擘画的这幅美丽“丰”景图,不仅熔铸着“江淮梦”,更托举着全国人民群众的“幸福梦”。全省上下、种粮大户、广大农民,当咬定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崭新目标,奋力保面积、保产量,多种粮、种好粮,让江淮每一寸田地都地尽其用,让每一粒“种子芯”都长出高产粮。

  秋意渐浓,安徽各地瓜果飘香、稻谷压枝、蟹肥鱼鲜,秋粮陆续迎来集中收获期。根据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安徽秋粮种植面积达6400多万亩,当前总体长势好于常年。

  这样的“好长势”,来之不易。目光回看,历经“七下八上”阶段强降雨天气影响,安徽走过了艰辛一程,能够保住面积,稳好产量,是全省上下合力拼搏的结果。今年来,一笔笔助农资金直达基层,一批批农技人员下沉到田间地头,一亩亩高标准农田被重点保护和管理……江淮秋日的丰收,浸润汗水,饱蘸着耕耘,满含着上下一心。

  每一分耕耘,都孕育着希望。全省上下当承接好来自广袤田野间的这份好“丰”景,不负农时、全力以赴,环环相扣抓好农机调度、人力储备,做好压茬收割、整体推进,系统打通粮食晾晒烘干、物流仓储、市场流通等各环节,多举措做足“提前量”,让每一穗“好长势”变成“好收成”,让每一粒“皖粮”都落袋为安,合力推动安徽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挑起沉沉的“大梁”来。

  秋色如画,“丰”景正好。尤为乐见,安徽正向着农业强省换挡提速、螺旋递进。然而,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一字之差,背后却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我们看到,如今的农业生产,早已告别了传统的“镐锄镰犁”,随之而来的是智能化的“金戈铁马”;如今的农业市场,一场助农直播便能让大山里的“土味”变成“网红尖货”,打开农产品更加广阔的市场,云云。

  一个道理也清晰浮现——打造农业强省,种子要强、加工要强、机械要强、营销也要强。

  由“大”向“强”,安徽还有很多难关需要破题。比如,进一步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安徽无论从良田打造、还是种业发展,不论是提升农业机械化率,还是擦亮“皖粮”市场品牌,都需要迈出新的步伐来。这不仅需要理念的革新,更需要迈出务实的步伐。

  一粒粮食,念兹在兹。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亲切回信、寄予殷切期望。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天道酬勤,不负耕耘。又到一年丰收季,种粮大户徐淙祥的玉米和大豆长势旺,并带动广大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今年秋季丰收在望,产量有望继续提高。这背后,是种粮大户对技术的创新,理念的革新,比如创新推出的带状复合种植方式,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再如不断吸引年轻人投身田地间,让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更加触手可及。

  从一个种粮大户放大到全省农业场景,善于创新的安徽,正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质量提升等方面角逐比拼,让江淮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粮”策生根,“皖粮”才会越端越稳。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全省上下当有效落实好省委部署要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要牢牢咬定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这一新目标,聚力打好江淮种业“翻身仗”,培育更多高产优质的皖字号品种;引导市场主体“按图索粮”,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更大范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招一策推动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安徽贡献。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