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时间拉回7年前的那个春天,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金秋九月,丰收的季节,记者再次走进这个昔日贫困村,吸引目光的,除了一栋栋点缀山野的居民小楼,还有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三五成群的外来客,以及造型别致的乡村酒店和琳琅满目的特产商品。
“原来一年收入3000元不到,现在挣个两三万元不成问题。”蒙蒙秋雨中,记者顺着台阶拾级而上,走进陈泽申老人家,只见老人正在自家农产品货架旁忙碌着:“每天动手编个竹筐,售价40元,销量也不错。”他还向记者分享着喜讯:“旅游的人多了,你看,我的货架满满当当,笋干、茶树菇、木耳都是自己种的,那里还有六安瓜片、石斛,这都是咱这的特产,能扫码付款。”
陈泽申正在手编竹筐。 赵艾凌 摄
“村里变化也很大。”陈老说:“我还搬进了村头小区,70多平米,来这就10分钟的路。门口的台阶,以前都是泥巴地,雨天出门不方便,现在都修好了,你们过来时都能瞧得见。”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春。陈老的喜讯只是大湾村蜕变的缩影,正如他所言,7年来,大湾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实际,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今年4月26日正式营业,现在为80人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大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理纪燕余表示,公司采用“公司+村创福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为村民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定保护价回收产品。“这里的订单带动了全乡及周边乡镇农户发展红薯和南瓜等基地,并通过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红薯和南瓜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和产业增效。”
大湾村特产琳琅满目。 赵艾凌 摄
在大湾村民组对面山头,携程度假农庄华丽的玻璃外墙吸引了不少游客,走进携程度假农庄,翁水清正在前台为游客们提供服务。曾在上海打工的她今年8月回到家乡,她开心地告诉记者,“以前在外面,住宿和水电就是一笔大开销,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孩子,真好。”
“七、八月份旺季时,农庄客房几乎全满,现在十一假期的预订率已达到75%。”副店长张茜表示,2021年7月,农庄落地大湾村,弥补了当地乡村旅游住宿的短板,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据悉,农庄85%的员工为当地员工,带动当地员工每年人均增收6900元。此外,农庄也带动了当地餐饮菜品原材料、洗涤、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经营收入总计约达123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大湾村的喜讯可多了。”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表示,“今年我们的春茶丰收了,茶产业收入1500万元。夏天时,一股‘漂流热’又点燃了大湾村。在秋天。我们又迎来了丰收节。未来,我们还将实施红色氛围提升工程,与数字大湾相融合,打造红色智慧平台,推动红色基因传播互动,让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把更多喜讯传到北京。”(记者 孟一凡 王成光 赵艾凌)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