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扇门 办两省事
10月31日,家住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的居民杨玉前,找到了“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民警陈凯军,将一面印着“办案神速 为民解忧”的红色锦旗送到他手里,并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马鞍山博望区丹阳镇与南京江宁区丹阳社区交界,历史上,两地曾是一地。现在两地虽然分属苏皖两省,但一条繁华的街道仍紧密连接着两地,街道北段属丹阳社区,南段属丹阳镇。“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就位于街道北段的丹阳社区,博望和江宁两地民警共驻此处,一同办公,共管苏皖“两省事”。
不久前,杨玉前使用手机网银转账时,误将7.6万元转给了南京江宁的邓女士。经过调查联络,博望公安分局丹阳派出所民警陈凯军将两人同时约到“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在两地警方的协调下,邓女士主动将7.6万元归还。
“‘两省一街’警务室的成立,就是为了打破界域壁垒,探索跨省警务协作,方便两边群众办事,加强省际毗邻地区社会治理,维护地方平安。”马鞍山市公安局博望分局党委副书记、政委李加好说,目前,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包括户籍类、居住证类、证明类和业务咨询类四大类共12项。
除博望区外,马鞍山市花山区、当涂县、和县、慈湖高新区等区域均与南京交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宁马两地加深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不断探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健全跨区域社会治理联动机制。
据了解,近年来,马鞍山、南京签订了宁马县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实现127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双向互通“跨省通办”。
马鞍山市发改委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王秋莹介绍,下一步该市将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覆盖面,让群众真切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红利。(记者 贾克帅 通讯员 秦书草)
共建园区 产业联动
11月3日,在亳州高新区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施工现场,工人们在忙着绑钢筋、支模板,按部就班地推进工程进度。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项目部现场负责人蒋伟杰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底,2号车间主体结构将封顶。
该产业园项目是全面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及《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的“示范项目”,上海市奉贤区方面于2022年11月在亳州高新区注册成立东方美谷(亳州)投资有限公司,2023年2月签订《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合作协议》,9月初开工建设。
“产业园项目的进展比预期要顺利得多。”产业园负责人李俊杰说,亳州高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项目推进情况,相关部门在依法依规办事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好施工许可证,加快项目落地。
谈及产业园未来的发展,李俊杰充满信心地表示,亳州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专业市场,奉贤有不少中医药企业,这些企业非常看好在亳州投资。产业园一期项目正是为奉贤一家中药企业定制建设的,后续将有更多奉贤企业进驻产业园。
一个个共建产业项目即将落地亳州。蒙城县与奉贤区金汇镇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负责金蒙产业园建设;利辛县与奉贤青村镇已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园区共建及产业合作。“我们将鼓励采取‘区中园’‘园中园’‘飞地’等模式,与奉贤区及沪苏浙契合度高的相关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亳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对帮扶”正在渐入佳境。
今年以来,亳州市高度重视结对合作帮扶工作,积极与奉贤区对接联系。今年5月,两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召开了结对合作帮扶工作会议,洽谈合作事项。截至目前,两地共签订人社、医保、文旅、卫健、农业等领域合作协议20余项。(记者 武长鹏)
医疗协同 百姓受益
近日,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的专家官青主刀,铜陵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成功为90岁高龄的仇奶奶摘除了颈部巨大腺瘤。
家住铜陵市义安区顺安镇的仇奶奶,30年前就发现颈部有包块。今年,拳头大小的包块开始压迫气管,影响呼吸。听说铜陵市第五人民医院开设了长三角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有来自上海的专家坐诊,10月中旬,仇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就诊。
经过检查评估,官青认为手术风险虽然较高,但仍可手术切除。经过前期准备,仇奶奶的手术如期开展,整个手术过程仅用1个小时。
在铜陵市第五人民医院,像仇奶奶一样由上海专家主刀手术的患者不在少数。该医院自2021年起与上海市肺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并成立了长三角高级专家会诊服务中心,通过联合门诊、联合病房、联合手术的方式,让患者在铜陵即可享受上海专家的诊治服务。
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也迈出了协同发展步伐。在铜陵,既有长三角知名专家通过机构合作方式到铜陵服务患者,也有本地医疗机构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对接、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自身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据了解,铜陵市人民医院通过“走出去”方式对接南京、上海等地高水平医疗机构,已实施了合作项目8个,有效提高了相关学科的能力水平。
推进医疗卫生领域协同发展,让百姓乐享“健康红利”。记者从铜陵市卫健委获悉,该市聚焦群众关切,依托长三角优质资源启动了“铜陵市长三角脑卒中医防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出了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医院党政管理人员赴沪苏浙跟班学习等举措。该市还将建立区域承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平台,构建远程联合门诊、远程会诊、远程转诊、远程教学等模式,探索打造具有铜陵特色的远程医疗协同体系。(记者 刘 洋)
多式联运 皖货“快跑”
翻开中国地图,黄山市到宁波舟山港的距离为400多公里。
在黄山友宸茶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叶伟的眼里,黄山市到国外目的地港口的距离是30天至55天。这是茶叶搭乘远洋货轮到达目的地的周期。
“感谢黄山建投集团聚创公司帮助我们制定运输方案,今年1月至9月,我们采用海铁联运方式已经运出354个标准集装箱的货物。”叶伟告诉记者。
去年5月,“黄山—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双向通道开通,一年半时间,超过2400个标箱的黄山货物通过宁波舟山港,运往世界各地。
“我们是管家式服务,‘一企一策’,成单以后全程代办,打通‘最后一米’,给企业省了不少事。”黄山市聚创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汪晶晶说道。
费用的优势更为明显。叶伟算了一笔账,相比以前公路运输方式,该线路帮助企业减少运输成本约20%。
长期以来,黄山市公路货运量占整体货运量95%以上,多式联运业务运输总量占比不足2%,特别是外贸通道存在运输方式“衔接不畅”、枢纽场站“连而不畅”的问题,过度依赖公路运输,物流成本偏高。
近年来,黄山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融入中欧班列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今年6月,该市改造铁路货运站,填补了无集装箱办理站的空白,货场集装箱装卸能力和存放能力明显提升,运输时效提升20%。同时,打通上海海铁新通道,新增金华陆港、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港等战略合作,联合黄山机场开通“空空中转、一单到底”模式,构建多式联运新动能。
今年1月至9月,黄山市多式联运项目累计运输1966标箱,货物超24000吨,同比增长175%;服务本地企业40余家,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20%,降低碳排放超200吨。(通讯员 刘 晨 记者 吴江海)
交流实训 磨练真功
“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紧张有序地安排跟训、调研、参观、招商等工作,围绕文旅方向参观考察了上海好励文创公司、腾讯上海华东总部、泗泾古镇、佘山世茂洲际酒店等近30家企业和景区场馆。高密度的学习参观调研,让我看到了差距,拓展了视野。”11月3日,芜湖市文旅局市场宣传推广科四级主任科员范小敏对记者说。
2023年5月28日,范小敏参加芜湖市第三批“百日实训”,在上海市开展了为期100天的跟班学习。
此次实训中,给范小敏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上海浦东。“浦东的翻天巨变,带给芜湖很多启示。”范小敏说。芜湖,作为省内最早开埠之城、长江“四大米市”之一,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渡江第一船”,还是敢闯敢试的“傻子”,370多万芜湖人身上镌刻着敢为人先的基因,一旦被激发,将会产生磅礴力量。近年来,芜湖市对标沪苏浙,学习新经验,尤其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特别需要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
通过学习参观,范小敏深刻地感受到芜湖文旅行业发展还有不少空间,她告诉记者:“上海已经向‘元宇宙+文旅’产业加速进军,而芜湖的文旅景区景点的科技含量有待提升,文创市场比较薄弱,文创企业、文创产品、文创活动、文创交流平台等还不健全完善;线上文旅与沪苏浙有很大差距,芜湖文旅的品牌宣传不够‘出圈’,不论线上线下都没能在上海形成品牌效应,在南京路步行街等繁华地段看不到含有芜湖元素的饭店、企业、路名、小吃等。”
看到差距就看到了方向。范小敏在此次实训中提出“在全省率先打造出具‘元宇宙’模型的数字文旅‘芜湖模式’”“建设线上文旅综合服务功能一站式平台”“在上海繁华地段增加芜湖元素”“举办芜湖文创大赛”等建议。“接下来,我将进一步梳理有关文旅的建议,立足岗位,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推动芜湖文旅融合发展。”她说。(记者 沈宫石 阮孟玥)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