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徽喜鹊漫评:徽“运”流长,皖美创新

访问次数: 314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4-07-01

[字体: ]
编者按: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沿着大运河看安徽,这条来自老祖宗的历史之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潺潺流淌,连缀起了安徽的“前世今生”。透过一条河,读懂何以中国,回答何以运河?安徽的这一程,尤其厚重。深读运河,“文脉”不绝;触摸运河,创新不断;欣赏运河,绿意盎然……最是“文”“新”“绿”这三个字,激起大运河安徽段的悠悠古韵、朵朵浪花。
 
何以“以文兴业”?饱蘸大运河精神之墨
运载千秋,皖韵悠长。
流淌2000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既是水脉,更是文脉。
在运河的涟漪中,我们仿佛能看见那古老的码头,商贾云集,舟楫往来,一片繁忙的景象。历史中的皖北,因运河而繁荣,因文化而夺目。
今天的安徽,依旧把大运河安徽段当做文化瑰宝来守护,既探寻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又升华独具安徽特质的运河文化气派。
6月17日,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现场,工人们挥汗如雨,施工紧张有序进行。未来,待工程全部完工,昔日大运河桥上“人流如织”、桥下“舳舻相继”的盛景,将于此“复活”。
悠悠运河,历历千载。“活”起来的运河文化之于安徽,究竟意味着什么?“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安徽文明程度得以新提高,文化自信得以新升华,大运河文化是重要的源头活水。
运河入皖,载“文”而来。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大运河,在皖绵延约180公里,如今为这片文化厚土留下了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8艘木质沉船等诸多文物,一件件珍贵的文化遗产揭示着江淮先辈勤劳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
新时代新征程,厚植运河文化,丰富徽风皖韵,激活“流动的文化”,接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每一位江淮儿女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深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打造创新型文化强省。”以文兴业,安徽有的清晰的方向。厚植文化力量,擦亮徽风皖韵,当继续擦亮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
文化强省纵使有千万种“强”的路径,而历史的厚重感是不可复制替代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优势。大运河之于安徽,这条流淌数千年的人工之河,不正是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么?打开世界遗产名录,淮北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宿州通济渠泗县“入列”,颇受瞩目。
我们无比自信:深沉而厚重的大运河文化,必然是安徽文脉重要组成,必然是徽风皖韵的精彩段落。我们无比清醒:大力推动文化强省,大运河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有人问,“安徽什么时候能成为强省”?我们的答案是:文化不强,就不是真正的强!强省建设,文化尤需加速崛起。
畅水运、兴文运。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站在历史的时空坐标系中,更觉时间的分量,文化的厚重。也正是怀着一颗对运河文化瑰宝的敬畏之心、喜爱之情,江淮儿女不断挖掘和传承大运河文化,从考古勘探到遗址保护再到博物馆建设,从高规格举办运河文化节暨高峰论坛,到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一步一个脚印,洞穿着文化的本质,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江淮摇曳动人。
千年已逝,“皖风”拂过。如今,谈起大运河,更觉其像是一条启润心智的文化纽带。保护文化遗产,再绘古老大运河“皖美画卷”,就要让水脉长流、文脉常新,让大运河绽放时代风貌。
悠悠古韵,焕发新生。如今的安徽,既注重经济增长、创新跨越,更重视文化的厚植。文化强省,向远谋篇,徽风皖韵精彩起笔,当饱蘸大运河蕴含的深厚精神之墨。
 
怎样“焕发新生”?深掘大运河时代价值
人们因河而居,城市因水而兴,行商坐贾在水边诞生……大运河带来了安徽历史的繁华,造就了沿线城镇桥上人流如织、商贾云集,桥下舳舻相继,桨声灯影的盛景。
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叩开历史之门向深处望,大运河安徽段的运河码头,曾是货物集散的中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繁华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至今,跨越千年时空,运河繁荣与兴盛的历史回声仍激荡不息。
因此,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航道,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南北、贯穿古今的经济命脉。我们由衷感叹:安徽历史的繁荣兴盛,怎能少了这条老祖宗造就的人工河?
大运河,一条有历史生命的河,它的经济价值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变得更加弥足珍贵,成为经济要素中的独特一部分。
而对文旅产业的赋能,则成为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闪光点。随着古运河的复原、运河博物馆的建设,江淮文旅IP多了一层“流量竞争力”。
走进宿州运河文化公园,历史与现实碰撞,游客络绎不绝;在泗县的运河古镇,古色古香的建筑、运河游船的荡漾,源源不断壮大着旅游业这一“幸福产业”;大运河安徽段生态旅游带的打造,将自然风光与运河文化“皖美”结合,串起沿途城市,把城市记忆纳入历史长河之中,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文化旅游业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一步一景、一眼千年,大运河倒映出180公里的“皖美风景”,皆是经济“潜力值”。
古为今用,造福于民,大运河依旧是业界关注的重点。6月22日上午,庆祝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安徽省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安徽大运河文化十三讲》编撰研讨会举行,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安徽大运河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深入研讨,足见千年河流释放的时代价值。
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从文化“活起来”到旅游“火起来”,大运河流向未来,昔日黄金水道今日生生不息,不断释放新的价值与活力,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着来自历史的内动力。
一泓水脉,满含活力。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经济价值和区域发展经济价值,皆是这条历史河流带给江淮的优势资源。
安徽是农业大省。每一寸土地上的“丰”景之美,都是构成“皖粮”丰收的重要组成。安徽宿州,新汴河河畔,清澈的河水从新修建的闸口涌出,被四通八达的沟渠引入农田,滋养农业发展。潺潺水脉“润”田垄,如今大运河的一些段落,依然为周边地区提供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灌溉条件。
因河而兴,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这是大运河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和价值所在。今天的安徽,尽管有“双通道达海、双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发展格局,但昔日的大运河繁盛景象从未落幕,深蕴其中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民生价值不可低估。
由旅到农,再到科技创新……运河沿线,皖美创新、古今交融,经济之脉不断壮大。而今,随着皖北全面振兴战略加速推进,宿州和淮北也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
“汴水之畔”超算中心,一台台超算设备高速运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陶铝新材料为城市新发展“塑形”……古老运河,今朝新生,做好运河经济大文章,安徽一直在求索。
 
何为“绿美江淮”?挥毫大运河传神之笔
生机盎然的江淮大地,“含绿量”逐年提升。活力焕发的大运河江淮段,成为特别存在的生态廊道。
远远望去,泗县中央公园、运河森林公园等各美其美,催生大运河新时代的“皖美”轮廓。
美丽大运河,既含直抵心灵的人文美,也有冲击视觉的绿色美。“美”从何来?先保护,后开发,在传承与保护中开发好运河的生态价值,安徽从上而下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泗县作为大运河通济渠段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当地多次对大运河沿线环境进行整治,对运河沿线棚户区进行整体易地搬迁安置,改造污水管网体系,进行雨污分流处理,把生态治理落实落细到每一个环节。
对污染说“不”,对破坏行为“零容忍”,安徽对大运河生态发展既指路子,更行在先。从在省级层面推出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到宿州市制定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年行动方案……从上而下,一招一式,一笔一画,勾勒出大运河一幅美丽的生态图景。
举措之下,皆是行动。从清水工程到绿荫工程,超10亿元的投资加持运河,一系列保护行动密集展开,旨在为运河增添绿意,为生态环境注入活力。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昔日一度出现的“臭水沟”蝶变成水体优良、绿树成荫的“打卡地”,一个河清岸绿景美、留住乡愁、吸引游人的大运河“奇观”不断显现,立起了安徽大运河生态管护治理的典范。
大力推行河长制,为大运河配上“管家”,让千年运河更好地生存发展,实现人河和谐共生。有效推动运河共治,从建立联防联控,加强运河区域守护生态协作,到推动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守护运河安澜凝聚更强皖北合力。
如今的大运河安徽段,“河长+检察长+警长”联合执法成为“标配”, 生态管护员巡河护河成为常态,多方合力守护运河一“脉”长流,提升了生态“颜值”,增强了“幸福指数”。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检验着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成色。时序更替,运河向“绿”。这背后,正是安徽不断向“治”要绿意,不断健全完善大运河保护机制的坚决行动。安徽在守护古老大运河的同时,积极晕染绿美的“风貌”,不仅壮大了生态优势,更让广大民众共享到了生态红利。
美丽安徽,人人都是行动者。时下,“绿美江淮”建设正成为人之所向。从大运河一域放大到全域,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四廊两屏”建设久久为功,从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蝶变,大运河正勾勒出传神的一笔。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大运河数千年流淌而来,保护生态是守护文脉、水脉的必由之路,也是激活经济“产值”的关键抓手。
守护大运河生态,功在不舍。“绿美江淮”行动是全方位的全民行动,我们都是坚定践行者。加快推动大运河沿线产业链、创新链向“绿”蝶变,既靠沿线地方,更靠每一个江淮儿女。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