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武王墩墓出土文物多学科研究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日前举行,对于武王墩墓出土的大量的有铭文物以及填补了安徽省内考古空白的战国楚简,安徽大学表示,将发挥自身在古文字领域的学术优势,为其保护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说到武王墩“战国楚简”,立刻会想到同样来自战国早中期的“安大简”。“我们将全程参与武王墩战国楚简的相关工作,同时,大家关心的安大简的研究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明年会有最新的成果发布。”7月1日,安徽大学教授、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接受记者采访,披露了“安大简”的现状及科研最新动态。
穿越2300多年
来到安徽大学
“安大简”的全称为“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经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的碳14检测,竹简年代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间,属战国早中期,比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清华大学藏楚简年代更古老。在2015年初刚来到安徽大学时,已有部分竹简发生氧化、粘连,急需专业的清理和保护。
“竹简内部原本应是用编绳编好单独成卷的简册,但由于时代过于遥远,编绳已经断裂,原本成卷的竹简也脱落、堆积在一起。那时候,我们要先用竹签和竹夹小心翼翼地把竹简一根根剥离出来,放到玻璃条上,再用蒸馏水和毛笔慢慢冲洗、洗刷掉泥土和杂质。”徐在国教授说,“由于我们对古文字的构形比较熟悉,所以在清洗过程中更加注意保存简文的完整笔画、简背信息、编绳以及其他有助于简文研究的内容,这也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经整理,“安大简”共有1167个编号,整简数量在900支左右,长短不一,最长的达48.5厘米,最短的仅21.3厘米,宽0.4~0.8厘米不等。简背也含有丰富的信息,不少留有划痕,有的还有其他文字,像是试笔时留下的。竹简上还有编绳,长简有上中下三道编绳、短简有上下两道编绳。
“对这些编绳,只要没有遮盖文字,清洗时,我们都把它们保留下来了。”徐教授说,竹简的编绳质地为麻,多为灰色,少数为染成了红色。尽管2000多年过去了,这些编绳保存非常完好,尤其是其中的红色编绳,在现代更是很少见。
如今,“安大简”已被妥善安置在恒温恒湿的文物保护室中了。在竹简“保护战”告一段落后,对竹简内容的整理研究成为了专家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大简”《诗经》
与传世本有很多差别
徐在国教授介绍说,从字迹看,“安大简”的抄写者并非同一书手,书体风格多样,字迹清晰,内容十分重要,全部是书籍类文献,涉及经、史、哲、文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诗经》、楚史、楚辞、孔子语录等。这些珍稀的先秦文献,在中国学术史上堪称重大发现,对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的研究将产生深远影响,对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意义重大。
比如,“安大简”《诗经》与传世本《诗经》对比,不仅篇章顺序有所不同,还存在大量异文,保留了很多词汇的早期形态,对人们理解古注、研究古汉语词汇发展、探索《诗经》文本早期形态等都具重要价值。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的“窈窕”,“安大简”作“要(腰)翟(嬥)”等。简上“要”的字形是一个人两手叉腰,专家们根据字形分析,判断是“腰”的初文。“要翟”读为“腰嬥”,释为细而长的腰身。
“安大简楚史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最为完整系统的楚国官修史书。这批材料对于文献中有关楚史的记载可以起到重要的纠错和补充作用,祛除学术界长期未决的疑虑。”
徐在国教授特别提到,“安大简”记载了楚先祖及熊丽以下至惠王时期各王的终立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通过这批简文,解决了早年学界争论不休的季连与穴熊、鬻熊的关系问题,证实了季连与穴熊、鬻熊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写法,极大地推动了楚史研究的进程。
最新研究专著
有望明年出版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安大简整理团队已经完成了竹简的编连、分篇、释文、注释等工作,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两辑整理报告,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其中,2019年整理公布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内容为《诗经》。“安大简”《诗经》原有117支,实存93支,内容为《国风》,存诗58篇,是目前已知存诗最多的《诗经》抄本。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于2022年出版,内容为《仲尼曰》和《曹沫之阵》。《仲尼曰》共有完简13支,辑录孔子的言论,共25条,除一条以“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开头外,其他简文皆以“仲尼曰”引出,遂取篇首“仲尼曰”三字为篇题。《曹沫之阵》原有46支简,实存44支,内容与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曹沫之阵》相同,仅个别字略有不同。
就在同年,还出版了《安大简〈诗经〉研究》,分为材料综述、字词考释、异文新解三部分,内容涉及文字考释、词汇训诂、古音系联等多方面,系统反映了“安大简”《诗经》的整理和研究情况,是近年来对“安大简”《诗经》研究的回顾总结与集中展示。
“我们已公布的《诗经》《仲尼曰》,是目前所见《诗经》和《论语》的最早抄本,在研究先秦经典文本的形成和流传方面意义非同寻常,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源流、中国古代文明探源等重大理论问题更是有着重要的价值。”徐在国教授介绍说,明年,还将有关于楚辞类简文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版,涉及舜之二妃对舜的悼念等。
“安大简每一辑的发布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更是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以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普及了中华经典,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并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徐在国教授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胡霈霖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