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1抵40”再升级,改革就要抓住“小切口”

访问次数: 24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4-08-20

[字体: ]
    安徽“放管服”改革再“上新”——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迎来“2.0版”。
    去年,安徽为企优环境“放大招”,从优化流程、精简公章等方面发力,企业开具信用报告只需“一次跑”。而在过去,企业办理“无违法违规证明”则需要跑40个政府部门。以“1”抵“40”,深受企业好评。
    如今,这一深得企心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向普通人辐射延伸,安徽正推广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应用。数据记录着改革创新的足迹,精准映射出群众所需。当前,安徽已累计为自然人提供信用报告下载7100余份,替代传统无违法违规证明14000余份。
    在安徽改革的“试验田”里,“精简公章”的举措率先从企业试点开始,通过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成熟可行的改革路径。更重要的是,安徽的改革并未止步于企业领域,而是将“精简公章”、优化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无所差别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让市民在办理个人事务,或是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中,都能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足见,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证明、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安徽正努力构建一个更加便捷、高效、公平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的大命题,其现实意义在于具体而微、可感可触,通过一项项“微改革”与“微创新”的积累,逐渐汇聚成推动改革进步的强大力量。如简化一个办事流程、减少一份不必要的证明材料、优化一个在线服务平台等,这些回应企业、群众的“小改革”,往往最能触动心坎,感受到江淮营商环境之变、为民服务之情。
    一枚公章的改革实践,映照安徽以政府作为为核心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作为13个国家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份之一,这些年的安徽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小切口、大成效”改革举措,诸如从“多枚公章管审批”到“一枚公章管到底”的转变,“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动“码上办”、限期办等,一项项改革的真招实策,极大地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细流可汇江海,“微改革”能释放大效能。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精细操作,往往能够打通改革的“堵点”,让企业把宝贵的创业时间用在促发展的“刀刃”上,让人民群众在“少跑腿”“指尖办”“一次办”中体验政务服务的温度与速度。
    在改革的沃土上,安徽逐年焕新颜。人们常说,这些年的安徽经济跨越快,综合实力挺进全国十强;科技创新能力强,首创劲头足,汽车“首位产业”,“高精尖”等领域不断攀新高;民生工程蹄疾步稳,百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在去年底发布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中,安徽共有13项创新做法上榜,数量居全国前列。
    改革破浪,方可疾驰远航、行稳致远。一域之行,一省之进,均离不开一双紧握改革之笔的“有为之手”。而从以“1”抵“40”的公章精简,从企业向全民的服务延伸,便可感受到安徽坚定的改革之力。
    改革永无“休止符”,创新永远在路上。下一步,安徽还将探索开展长三角信用报告代替证明联动,实现专项信用报告省际互认、多地共用。
    谋发展局,落改革子,不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安徽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先机、渐入佳境。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