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庐阳区委编办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改革工作的部署安排,发挥主力军和施工队作用,统筹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问题。
一、坚持汇聚合力,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落实。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做好改革设计。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解读机构改革文件和有关政策口径,收集意见建议,做好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庐阳区乡镇(街道)机构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科学配置机构职能、确定机构限额、优化机构设置、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模式等1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改革要求和时间安排。二是细化工作任务,压实责任链条。各乡镇(街道)按照改革文件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实施步骤,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级责任,确保改革扎实有序推进。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当好第一责任人,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对照改革步骤和进度进行清单式管理,抓好本单位各项改革任务落实。三是周密部署安排,有序推进改革。制定乡镇街道改革工作任务安排表,明确各环节主要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各责任单位倒排工期、对表施工,高标准推进各环节任务落实,及时协调处理改革中的问题,确保按照时限要求将内设机构设置到位,人员调整补充到位,机构职能履行到位。
二、坚持科学合理,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一是以服务人口数为基础,合理确定机构限额。根据省级实施意见和省市政策口径,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同时参照公安、文旅、商务等部门提供的实有人口数和常态化人口数,通过深入调研摸底,将全区乡镇街道分为大、中两种类型,明确了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机构限额。二是明确职能整合资源,夯实基层治理根基。聚焦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等领域,科学配置乡镇街道职能,进一步增强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归类整合乡镇街道工作事项,搭建综合性工作平台,推动基层工作平台化运行、项目化推进。三是聚焦单位主要职责,统筹优化机构设置。围绕乡镇街道主要职能落实,坚持必设机构相对统一、其他机构因地制宜原则,实行机构设置“6+X”模式。各乡镇街道统一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基层党建办公室等6个机构。同时,根据辖区面积、管理任务等情况,在乡镇设置了农业农村管理办公室,大街道设置了应急管理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城市建设管理中心等。不在限额外设立机构,不对应上级部门设置机构,不再保留议事协调机构,除中央明确要求外不再加挂各类牌子,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三、坚持积极稳妥,统筹做好机构和人员融合。一是创新保障方式,加强动态调整。按照编制达标配备要求,动态调整编制资源,从全区事业编制中调剂13名至乡镇,各街道行政事业编制配备基本达标,总量维持不变。此外,还调剂了5名事业编制用于“乡编村用”工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工作。二是坚持人岗相宜,统筹配置人员。统筹使用行政、事业等各类人员,综合配置工作力量,探索建立“编制分类管理、岗位综合设置、人员统筹使用、待遇统筹保障”的管理模式。改革后,更多的“90后”放在部门负责人等岗位锻炼,进一步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三是严明各项纪律,确保稳妥有序。改革过程中,通过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干部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保密工作纪律,引导各级充分认识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性,自觉从思想、行动上支持配合改革,确保改革期间机构、职责和人员有序衔接,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人心不散、干劲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