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闻过则喜”的胸怀

访问次数: 22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3-20

[字体: ]

    “闻过则喜”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文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舜“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于进言纳谏,既是过往能人贤士的优良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鲜明底色。当前,各地党组织正陆续召开组织生活会,各级领导干部要涵养“闻过则喜”的胸襟,这不仅关乎个人修为,检验着政治智慧,更决定着事业兴衰。

  中华文明史册中,“闻过则喜”者往往开创盛世。商汤以“网开三面”纳谏改过,遂成“成汤革命”;唐太宗以“三镜自照”广开言路,终有“贞观之治”。反观周厉王“弭谤”止谏,道路以目终致国人暴动;隋炀帝拒谏饰非,“好头颅谁当斫之”成为千古悲叹,不胜唏嘘。容得下批评声,才能听得见喝彩声;装得进逆耳言,才能扛得起千钧担,正如《资治通鉴》所言:“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领导干部“闻过则喜”绝非道德姿态,而是必备的政治素质。从认识论维度看,任何决策都受制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局限,兼听则明方能突破“当局者迷”的认知盲区;从方法论角度论,批评意见如同多维棱镜,能让决策者看清事物的“复杂光谱”;从价值论层面讲,接受监督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尤其在涉入改革发展深水区时,更需要以“谏鼓谤木”的胸怀,将不同声音转化为治理创新的源头活水。

  但当前仍有部分干部陷入“闻过则怒”的误区,将批评视为“冒犯权威”,把谏言当作“杂音干扰”,这种“选择性失聪”背后,既有官僚主义的惯性思维,也有本领恐慌的焦虑投射,更深层的根源在于权力观的扭曲与价值观的迷失,也注定会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需要予以警惕。

  涵养闻过则喜的胸怀,首在破除“自我正确”的思维枷锁。要建立“批评即财富”的价值认知,把不同意见当作校准方向的“指南针”、发现短板的“透视镜”,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主动设置“意见收集期”,既听内部建议,也纳外部声音、既采专家智识,也集群众智慧,使决策始终置于多元视角的“交叉验证”之下、让自身在“红脸出汗”中实现持续的自我净化。

  闻过则喜不是照单全收,而是需要建立起“淘金式思维”。首重“真伪之辨”,用调查研究验证批评的客观性;次行“是非之判”,以党纪国法衡量意见的合规性;终达“扬弃之境”,凭实践标准取舍建议的可行性。始终秉持审慎包容的态度,既不以立场定对错,也不因情绪判是非,更不为表象遮本质,以慧眼明辨“忠言”与“妄言”、“建设性意见”与“破坏性言论”。

  想要根治“闻过则怒”的顽疾,还需健全纳谏体系。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让谏言者吃下“定心丸”;建立“意见转化”流程,使真知灼见进入决策闭环;创新“反向考核”指标,将纳谏能力列入干部评价维度。要在政治生态建设中注入“坦诚文化”,上级领导带头“求谏”,同级之间鼓励“互谏”,干群渠道畅通“直谏”,让“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蔚然成风。

  《论语》有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领导干部对待批评的态度,本质上是党性的试金石、能力的测量尺、境界的透视窗,唯有以“闻过则喜”的胸襟破除认知壁障,以“闻善则拜”的姿态汲取智慧养分,方能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更好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