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门”才能“风常清”

访问次数: 83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4-11

[字体: ]

    近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敞开大门”开展学习教育,就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应主动到群众身边倾听呼声、接受评判,用办事力度回应群众热度、用执政温度铺垫民生厚度,确保作风整改不虚不空、见行见效。

  真开大门须先敞开心门。此前,不少地区因县政府大门24小时对群众开放、提供免费停车等便民服务频频登上热搜,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其背后折射的是群众对鱼水般干群关系的深切期待。然而,现实中看似“真开门”实则“假作态”的现象并不鲜见:落满灰尘的意见箱仍醒目标注“每日查收”,长期占线的热线电话却声称“24小时畅通”……一道无形的玻璃门架在党群之间,让群众“进得去门却找不着人、开得了口却听不进去”,不仅寒了群众的心,更不断蚕食着党的执政之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绩晾晒离不开群众监督,真开大门向群众敞开心门,以彻底的开放姿态打破学习教育中党群互动的隐形壁垒,拿出“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勇气,主动拆掉群众监督过程中的隐形隔阂,通过建立常态化、机制化、多元化的意见表达渠道,将碎片化的个体感知转化为系统化的监督力量,直面群众质疑,找准作风顽疾“七寸”,真正走出“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不断追求“群众感受极好”的实景。

  常开长消作风积弊作风整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一些地方把学习教育异化为“阶段性表演”,征求意见时轰轰烈烈,整改阶段却遮遮掩掩,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甚至活动结束即“关门谢客”。大门“开不实也关不严”本质是选择性治理,既想赚取“开门纳谏”的形式分,又不愿承受“刮骨疗毒”的整改痛,背后是功利主义的思想痼疾在作祟。若将群众监督视为“不得不走的流程”,把群众意见看作应付上级的“证明数据”,让学习教育等同于台账资料的“精装修”,作风整改就会变成关起门来的“自弹自唱”,看似热热闹闹,实则雨过地皮湿。实际上,群众监督的“大门”开得越彻底,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通道就越畅通,唯有建立开门纳谏、开门会诊、开门整改闭环机制,将群众监督深度嵌入“学查改”全链条,方能找准病灶、直击要害,真正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治理良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勤呼应民心所向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学习教育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新时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应止于坐在办公室“等群众上门”,更需要走出机关大院的“舒适区”,“到群众中去”把学习成果亮出来,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评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学习教育的终极考场从不是报告中的“数据盆景”,更检验于群众感受的温度中。唯有打破“坐等上门”的思维定势,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办公桌放在农家炕头,把评判权交到群众手头,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切实把群众意见作为参考坐标,把群众期盼作为努力方向,方能在“门常开、事常办、民常安”的实践中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永恒之问,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结出“民心所向”的实践硕果。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