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4岁那年,王山青第一次和父亲爬上了清凉峰顶,站在1787米高的山巅之上极目远眺,丛林郁郁,林涛阵阵,猎猎山风吹动着少年的衣角,更吹动着他的心。
“这座大山太伟大了,我也要像父亲一样,一直守护着它。”这个念头如一颗树种就此在王山青的心里扎下了根,一长就是近40年。
从一名普通的护林员开始做起,一直到如今成为安徽省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山青从18岁的青春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年近六旬的大叔。
他凭借着对这座大山深深的眷恋和坚韧的意志,换来了保护区37年零火灾,19年零盗猎,换来了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监测与发现。
“山青”白了头,青山却长青。
王山青(右)和同事正在测量树木尺寸
“人这一辈子只要能干好一件事,干成一件事,也就心中无憾了。”
“我的父亲是护林员,打小跟着父亲进山、巡山,我对清凉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给我取名‘山青’,意为山清水秀,希望我继续守护好这里的大山。”
时至今日,王山青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和父亲征服清凉峰的情形。“在山顶看着四周连绵起伏的山脉,心里面除了初次登顶的激动与喜悦,就是敬畏,这座山太伟大了。”
“山青来了,老王你有接班人了。”1988年,18岁的王山青来到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从父亲手上接过了保护山林的接力棒,站里的同事们见到有年轻人的加入,都开心地笑了。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位于皖浙两省交界,山林面积41418亩。清凉峰是天目山的主峰,海拔1787.2米,为华东地区第二高峰,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野兽出没,人迹罕至。
初到管理站,条件十分艰苦,不通电,不通车,没有信号,山里的工棚只是几幢土坯房,每到晚上,王山青不顾白天巡山一身疲惫,总是点起一盏煤油灯,做好当天的巡山笔记。
回想起当年那段护林岁月,这些苦与累王山青都没放在心上,但老站长和他说过的一句话却始终铭刻在心,“人这一辈子只要能干好一件事,干成一件事,也就心中无憾了。”
如今,管理站来了一群年轻人,守护山林的接力棒也从王山青传递到他们的手中,一同传下来的还有老站长当年说过的那句话。
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盛长健来到了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王山青看着年轻人的加入,如同当年自己初到管理站,也开心地笑了。“我就是他们的长辈,不仅要教他们业务,还要操心他们的吃穿生活,甚至人生大事。”王山青说。
在盛长健眼里,王山青能够扎根山区近40年,这种精神让他钦佩不已。“我也要和王站长学习,把这座大山当成我的家。”
巡山途中,王山青跨过一条河流
“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
从管理站出发,沿着曲曲折折的小道穿过一处村落,就踏上了进山的道路。
山道崎岖,宽不足一米,仅能容一人行走,王山青背着一个包裹,总是走在队伍最前。
“我刚工作的时候,每天就是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干粮和笔记本。”王山青和记者边走边说,“最喜欢带的食物就是粽子和当地特产米粿,因为这两样最压饿,渴了就在路边喝山泉水。”
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是王山青最忙碌的时候,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到林间,他已经和同事在大山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巡山管护、护林防火、观察森林病虫害情况,一直到晚上才回来。午饭一般是在山上吃口干粮,喝捧山泉水。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沟沿打个盹。
巡山护林、拍照记录,他走遍了保护区内的每一片山林,清楚每一条沟的位置,熟悉每一种植物的分布地点,这里已然成了他的“家”,每次巡山要坚持徒步护林15公里,记录巡护日记共60余本。
尽管对山林地形地貌十分熟悉,2019年6月的一天,王山青在一次巡护途中突遇大雨不慎摔跤,造成左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留下了每逢雨天就会腿疼的后遗症,但他从不言苦,不言累,伤好之后,依旧一身武装,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穿梭在山林间,只是手中多了一根用来借力的木棍。每年走破五六双鞋,用坏几把砍柴刀,穿烂十几件衣服对王山青来说都是家常便饭。“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感觉很快乐、很充实,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王山青笑着说道。
“王站长,你又去巡山了。”在山脚下的村庄里,村民们看到王山青,总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天气干燥,一定不能野外用火。”王山青也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嘱。
多年来,王山青靠练就的一双“铁腿”踏遍山林。也正是在这份“脚踏实地”的功夫和他的守护下,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连续37年未发生一起人为森林火灾,连续19年无一起盗挖植物和偷猎动物案件。
王山青(中)和同事出发巡山
“要把守护大山的旗子一代一代传下去”
巡山是枯燥的,道路重复,人迹罕至;巡山又是有趣的,在王山青眼中,大山充满了生机和灵性,这里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都是他的朋友。
2008年,一位村民告诉王山青,他在山里曾看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序榆。听到这个消息,王山青十分兴奋,凭借村民提供的点滴线索,他迅速锁定了长序榆的大致方位,并最终发现了60余株长序榆。
王山青介绍,长序榆在安徽境内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因为山区树木茂密,光线不足,导致树种落地后很难长大成苗,难以存活,目前大树已经不多见。“要想办法繁衍这种植物”,他决定新建长序榆种苗基地采种繁育。
但是长序榆的种子十分微小,收集困难,王山青最终想出最原始的办法,在树下铺上遮阳网进行收集。通过多年的努力,实验基地已培植长序榆种苗470余株,填补了安徽省在长序榆育苗方面的空白。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是王长青经常说的一句话,近年来,清凉峰保护区在王山青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新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银杏树的小种群3个和野生红豆杉种群1个,监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8种。
在王山青的努力下,保护区建成了黄山市规模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科技馆,馆藏各类野生动植物标本640余件,以及近些年来红外相机监测的野生动物珍贵影视资料成果和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视宣传片。他本人也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等称号。
“有没有想过离开这里?”很多人都问过王山青这个问题。“其实也有很多机会离开,但还是舍不得,不想走,这里就是我的家。”站在山路上,望着远处青山环绕,绿水潺潺,王山青摇了摇头。“你看,这么青的山,这么绿的水,我要把手中的旗子、责任一代一代传下去,守护好这座大山。”(记者 苏艺 潘祯祥)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