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校区。 受访单位供图
“2号产品在设计之初就针对北美市场,不适合欧洲!”
“北美市场已经脱销了!上不上产能?”
“上一轮就因为我们定价不是最低的,导致60万箱货没卖完。”
“这一轮又加产能又提价,25%增长怎么完成?”
假如有一天,你任职的“世界顶级半导体材料研发与生产厂商”,将一个战略核心项目交给你和团队,你将如何面对这个艰巨挑战?
窗外阳光灿烂,教室里“热辣滚烫”。从早上鏖战到晚上10点,中午只休息半小时,嗓子都快喊哑了,但是所有人愈发精神抖擞、激情澎湃。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科技创新班的一堂“科创企业-商业决策实战模拟课”,同学们分成5个小组,在2天里“跑”完一家公司的5个生命周期、30年发展之路。
“每天超高强度的工作,让我一下回到创业的时候。”二期班轮值班长李雪说。
“我们组研发做得很好,没想到最后卖空库存,反而丢了分。”来自深圳的创业者赵云龙说。
2025年“新春第一会”上,安徽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两个“新”字。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起势,需要更多向“新”而行的企业家,他们最好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能成为科技创新中的“关键变量”。安徽正在为产业“量身定制”这样的科创人才。
两位院士
由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为企业家特别定制的科技创新班于去年3月正式开班,罕见地由包信和等两位院士“开课”,这样的“高配”让同学们感动又震撼。
院士“开局”,是科技创新班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此后,中国科大讲席教授、科技商学院执行院长叶强,中国科大教授崔志坚,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管理学院原院长吴晓波等都曾走上科技创新班的讲台。
2025年3月21日,一堂计划外的“DeepSeek”课,又让同学们直呼过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汤进教授,讲完课后被团团围住,有的要求加微信,有的要请老师来自己公司指导。
科技创新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9月,根据当下科技热点以及学员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联动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中国科大浙江校友会组织了杭州游学,走进了西湖大学、大华股份、元素驱动等知名校企,还体验了“七龙珠”之一灵伴科技的AR眼镜。
近年来,科大硅谷聚焦创新生态打造,将原始创新的“种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参天大树”,通过政策、资本、人才、场景等全要素赋能,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的创新网络。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共育科创人才,润物细无声。
一种生态
“我们公司主要研发固定翼飞行器,目前从小批量试产开始进入大规模生产。为建设生产基地,我们考察了长三角多个城市,去年机缘巧合报名科技创新班,让我下决心落户到合肥高新区,到这里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千帆智能航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赵云龙曾求学于哈工大,之后在深圳创业。一次学习,让他选择成为一名新徽商。
有回家的感觉,是因为赵云龙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开班没多久,班级学习项目路演,赵云龙和查晓强的项目分别获得了第一、第二。查晓强是合肥晋怡科技创始人,公司研发生产的碳纤维预浸料等航空复材,正是赵云龙所需的“轻量化”原材料。或许是路演后的相视一笑,或许是创业路上的惺惺相惜,两人开始频繁互动,你到我深圳公司来联合个课题,我到你合肥公司来做个小试。而就在他俩打得火热之际,班上做投资的“老邢”,也在悄悄关注他俩,“想投”的眼神藏不住。
类似赵云龙、查晓强和老邢的故事,还在科技创新班不断上演。大家惊奇地发现,产业链上连着我和你,甚至互为上下游,难道这只是巧合?
当然不是。原来,每期招生,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的老师们都会精心遴选,根据产业图谱搭配学员,很容易擦出合作火花。在科技创新班这个小生态,不只有一张课桌,还有一个“科商严选”的供需对接平台。
“五懂”人才
连续创业者李雪创办的耀安科技,定位于国内领先的智慧安全生产解决方案服务商。模拟商战课上,穿越6个财季,5项指标全部达标的就是她们组。“我们组的CFO是芜湖中鼎恒盛的董秘粟巍,别的组还在为了指标激辩时,他已经迅速把股权、毛利、份额各维度指标做成了可视化模型,帮助小组成员迅速形成共识,在他和R&D、CMO的‘神助功’下,我们组最终获胜。”
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对于做好科技创新型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复合能力,又有了更深的感悟。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确实一个都不能少。企业家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叠加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从学习要求到自我追求,同学们对“五懂人才”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
同样,科大硅谷也十分重视培育技术创业者。3月21日至22日,在第六期科大硅谷创新营上,40余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参加了“创业者加速器”特训。近年来,科大硅谷通过生态优化加速规模化应用,共同构建“创新策源—技术转化—产业爆发”的闭环,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创新链的线性思维,实现了“实验室—市场—产业化竞争”的螺旋式跃升。
在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执行院长叶强看来,中国科大不仅要办国际的、顶尖的科技商学院,还要链接全球资源,把最优秀的要素嫁接到安徽来,为安徽乃至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写好人才“代码”。(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梁爽 宣岚)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