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如镜,常拭则明,久置则蒙;如莲,根植淤泥而不染,若失其净则腐。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作风是党员干部的“金色名片”,更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连心纽带”。当下,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应以“永远吹冲锋号”的执着,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筑牢纪律防线,既在日常工作中严守规矩、不越雷池,更在关键时刻坚守原则、不破底线,让作风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思想润心,防治作风懈怠之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作风的基石。现实中,少数干部患上作风懈怠症:有的对待工作挑肥拣瘦,能推不揽、能躲不担,奉行“明哲保身”之道;有的面对群众冷硬横推,把“为人民服务”异化为“为人民币服务”;更有甚者躺平度日,得过且过。究其根源,是理想信念“总开关”松动、宗旨意识“总阀门”失灵。要把“强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打造“作风讲堂”“初心课堂”等载体,推动干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融入血脉。要树起榜样标杆,邀请焦裕禄式好干部、脱贫攻坚楷模等先进典型分享“泥土里的初心”,让作风建设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干部教育的鲜活素材。要开展“基层淬火”行动,组织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信访矛盾前沿蹲点历练,在解决急难愁盼中涵养将心比心的情怀、磨砺马上就办的担当。
制度固本,破解作风浮躁之症。作风浮躁,本质是政绩观扭曲、责任心缺位。有的干部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追求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发展,把“显绩”当“政绩”;有的干部盲目跟风、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此类“浮躁症”若不根治,必将导致政策落地“隔层纸”、干群关系“一堵墙”。要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在监督内容上,聚焦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等多个方面;在监督方式上,实行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补充的动态机制,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探索建立作风问题追溯机制,常态化开展干部作风“回头看”,对作风漂浮、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完善差异化考核机制,建立“群众满意度”“发展贡献度”双导向的评价体系,让“躺平者”躺不住、“浮躁者”没市场、“实干者”得实惠。
锤炼作风,解决形式主义之害。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的“大敌”,其危害在于“把说了当作做了、把做了当作做成了”,导致干部受累、群众失望、事业受损。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靶向治疗”,关键要把握“三个实”。要察实情,通过实地调研、暗访抽查、群众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服务对象、专家学者等群体的意见建议,二要出实招,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纪律作风偏差预警模型,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问责等措施,实行清单化管理,将干部纪律作风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三要求实效,保持高压态势,整合纪检监察、审计、巡察等监督力量,常态化开展“纪律作风体检”专项行动,重点查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以及“数字造假”“虚假整改”等行为,坚持不懈盯紧“关键少数”,及时有效防止出现纪律作风错位问题。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当“莫让作风染尘”成为全体党员的行动自觉,当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抵御尘埃的“防护林”,我们定能以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崔兴红)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