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这是接近热力学理论上绝对零度的温度。1亿摄氏度,这是比太阳核心温度还要高多倍的高温。
人们难以想象有一种装置,既能经受住接近绝对零度的“极度冷冻”,又能经受住上亿摄氏度高温的“极端炙烤”。而在合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将人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现实。
今年1月,位于合肥科学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传来重大喜讯,成功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的世界纪录。对于科研团队来说,“亿度千秒”的实现,充分验证了聚变堆高约束模稳态运行的可行性。而对于工程团队来说,下一次实验的准备工作又将开始。
近日,位于“科学岛”上的合肥聚能电物理高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几名工人正在将一根根铜铝复合构件从液氮中捞出。在与室外空气接触后,这些构件上很快便笼罩了一层雾气。科研人员说,这些构件刚刚经历了一次冷热循环试验,他们正在为下一次实验进行设备“升级”工作。
近年来,合肥“科学岛”埋头创新,奋勇争先,不仅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还为全球最大“人造太阳”ITER贡献中国智慧。就在4月11日,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ITER迎来关键节点:该装置的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运往法国的ITER现场。
自承接ITER磁体馈线系统采购包任务以来,项目团队相继攻克了68千安高温超导电流引线、低温超导接头、低温绝缘材料等“卡脖子”技术,累计交付馈线系统大部件上百套,总重超1400吨,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31%提升至100%。
近年来,我省在战略科技力量上奋力突破,全力推进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做好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启动量子计算研发平台等建设,谋划实施量子通信网络重大应用工程。高标准建设天都实验室,推动牵头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争创国家磁约束核聚变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科研条件持续优化,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对安徽科技创新提出明确要求、给予殷殷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9%,居全国第7,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天元”量子模拟器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进展,自研“天都”试验星实现我国首次绕月编队飞行……科技创新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记者 汪永安)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