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追光向"新"!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安徽正在打开

访问次数: 30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5-28

[字体: ]

    创新的路,是向“新”的路,走的是“未来之旅”。

  然而,求“新”之路,充满艰辛,需要用“心”付出,更需要精神领航。

  用心追“星”,亦是态度。“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连日来,弘扬科学家精神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江淮大地铺展,为第二十五届全国科技活动周营造浓厚氛围。

  人无精神不立。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底座”。对于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意味着选择了“坐冷板凳”,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

  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星”奋斗,选择了创新这条难走的路,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在江淮大地上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合肥科学岛上,“人造太阳”亿度千秒再攀高峰,突破自我的背后,正是科研团队深耕创新,在聚变领域的强力攻关;“嫦娥”“神舟”等国之重器上,不断涌现“安徽造”,闪耀苍穹的“中国红”,同样是科研工作者日复一日,在无数次失败中积累经验……安徽这片曾以农业闻名的土地,今天成为创新的“强磁场”。

  与其说是科研成果闪耀,不如说是科学家精神闪光!

  从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到在纳米材料及纳米器件领域颇有建树的曹化强,再到被称为“国际太赫兹先驱”和“中国太赫兹之父”的刘盛纲……一个个从安徽走出去的“皖籍”科学家,在各自擅长领域发光发热,激励后人奋斗。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闪光的坐标,标注向“新”的轨迹。今天的江淮,创新“强将”、能工巧匠、科研“翘楚”不断涌现。

  拥有70多个专利的“奇瑞人”王建国,心里始终装着“中国芯”,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在量子计算机领域钻研10多年的孔伟成,有次为了修复一个漏洞,一天只睡一个小时……舍得吃苦,勇于蹚“无人区”,科学家精神在今天的江淮大地上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创新路上,从来没有一马平川,有时甚至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然而,“科”里有光!创新路上总有一盏灯,照亮前路,指引未来——这,便是科学家精神。

  追光向“新”,人生能有几回搏!今天的安徽,创新成果在日用而不觉中“出圈”,“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创新氛围浓,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基因在江淮流淌,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安徽正在全新打开。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