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46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来到淮河流域的固镇境内生活,留下被誉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的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固镇被称为安徽“最古老的城址”;
2000年前,刘邦项羽在此争雄,发生著名的楚汉之争垓下之战,奠定了600年大汉王朝的根基,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汉兴之地,胜利之城”;
60年前,划宿县、灵璧、五河、怀远四县边缘乡镇,成立固镇县,它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县城”;
如今,作为首位产业的生物基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近百家、垓下景区成为游客热门“网红”打卡点、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在皖北地区率先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
淮水汤汤,见证沧桑巨变。从1965年建县初期的百业待兴,到如今皖北崛起的活力新城,固镇县用一组组铿锵有力的数据飞跃,刻写下跨越发展的坚实足迹。透过六组关键数据,勾勒发展轨迹,解码这座淮畔明珠六十年巨变的奋进密码。
一、从3873万元到328.1亿元,县域经济量级跃升
地区生产总值(GDP)是区域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和活跃度。
1965年,固镇县建立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重。由于当时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商业、交通事业等基础较为薄弱,加之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873万元,每人平均136.7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595万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接近亿元;1979至1985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固镇县驶上经济发展“快车道”,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107万元,比1965年总产值增长7倍;2011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0.77亿元;再到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8.1亿元。
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了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1965年,固镇县的财政总收入仅为221.97万元,出现赤字10.56万元;“三五”期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2409.72万元,是建县当年的10倍;1979至1985年,财政收入连上新台阶,年平均递增17.85%;再到2024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8.4亿元,比上年增长8.0%,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
由于全县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调整,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8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10元、职工人均年工资762元,到2024年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70元,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带动生活水平不断升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伴随着数据跨越式增长的同时,近年来,固镇县还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教育兴县、文旅富县”四大战略,改变了以前“农业独占大头”的经济结构,实现“三次产业齐头并进”。2024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87.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5.9亿元,基本实现了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从278万元到191.8亿元,工业脊梁强势崛起
兴业、强县、富民,工业是重中之重。
然而建县之初,工业曾是固镇最明显的短板,几乎从零起步:工业企业只有20家,产值仅有278万元。
1970年,固镇县成立工业局,先后推动新建了农机二厂、化肥厂、印刷厂等一批骨干企业。1982年,全县贯彻“搞活经济,发展地方工业”的方针,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经济责任制,迎来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机械、化学、建筑材料、食品等门类286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990万元,是1965年的35.9倍。
固镇县化肥厂。(资料图)
从当初贯彻“搞活经济,发展地方工业”方针,到近年来锚定“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第一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着力推动生物基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走进位于固镇经济开发区的丰原生物材料产业基地产品展示厅,运动休闲服饰、聚乳酸淋膜杯、餐具、膜袋等各种聚乳酸制品琳琅满目,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产品都是由这样的白色小颗粒制作而来,这些小颗粒就是用农作物秸秆经过低温蒸煮、酶解过滤、生物发酵等工艺制成的生物材料聚乳酸。”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周天柱抓起一把聚乳酸小颗粒向记者介绍,聚乳酸餐具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供应商。
丰原生物材料产业基地产品展示厅内,各种聚乳酸制品琳琅满目。
面对生物基材料这一新兴领域,近年来,固镇县抢抓发展机遇,2018年将生物基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纳入固镇县“10+1”重点工程,大力发展以丰原集团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如今全县生物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80家,完成产值70.17亿元,着力打造千亿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依托大成食品等龙头企业,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每一天有10万只肉鸡制品从固镇运往全国各地;依托永固钢构、伊诺华轮胎等行业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生机勃勃”……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串起了固镇建县以来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坚实足迹,展示着固镇县域综合实力的整体跃迁,更是发展动能转换的生动诠释。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固镇县推出《固镇县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六项工作机制》,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加速跑”。与此同时,全县在金融、土地、用工等要素保障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新增21家、总数169家,实现产值191.8亿元;工业项目入库50个,居全市首位;紧盯“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落实“五级包保”责任制,16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招商项目投产率、入规率全市第一……
工业“引擎”轰鸣,驱动固镇县从传统农业县向新兴工业强县华丽转身。这个成绩单反映的不仅是当下,也是未来,体现着固镇县统筹推进生物基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与勇气,更是不断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动能的具体实践。
三、从28.2万人到49.7万人,城乡蝶变展新貌
建县时,固镇县城区破败老旧。县城仅有老街、瓦房街两条砖渣、石子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只有双层小楼房4座,年久失修;建县第二年,城区才第一次安装上路灯……
1966年,固镇开始兴建固一路西段(时名东方红路);1982年,自来水厂建成投入使用;到1985年,市政道路总长达到13.9公里,县城共有楼房100座,同时建有东方红影剧院、县电影院等3座公共文化设施。
固一路。(资料图)
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通畅,一架架大桥连接南北,一座座公园绿意盎然……建县以来,固镇县紧紧抓住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好时机,大力推动城市建设,书写了城市建设从百废待兴到华丽转身的新篇章。
在汉兴大道体育公园,一条3000多米长的健身步道傍河而建。随处可见结伴散步的居民,晚风吹拂、绿树摇曳,大家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休闲时刻。近年来,固镇县通过铺设健身步道、改造行政村和居民小区体育运动设施等措施,打造“家门口”的体育活动场地。
通过加快城镇化步伐,全县人口从建县时候的2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9万),增加到2024年常住人口49.7万(其中城镇人口19.88万);县城面积从建县时仅有0.8平方公里,到如今的约为20平方公里,是建县时的20多倍。城市建设一步步从量变走到质变,让固镇更具“活力新城”的风范。
在固镇,与城市建设快速并进的,还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漫步在濠城镇刘祠村,道路平整开阔,仿古建筑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植错落有致,一幅诗意栖居的乡村图景呈现在眼前。“农村环境现在这么好,到镇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好着呐。”谈及村里的变化,刘祠村村民刘大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濠城镇刘祠村美丽景色。
2025年,濠城丁楼等26个省级中心村全面建设,连城禹庙等3个精品示范村加快建设,获批3个精品示范村和46个省级中心村,省级中心村获批个数和资金量均居全省第一;“一村一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均经营性收入突破65万元、增长10%以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壮美图景在固镇正徐徐铺展。
城与乡,曾经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如今在固镇,它们在共融中走向共荣。60年来,从推动城镇化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固镇县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公共设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推动城与乡“双向奔赴”。
固镇县城航拍图。(尤靖文/图)
四、从几乎为零到突破400万人次,文旅融合“出圈”更“出彩”
垓下景区推出的《鸿门宴》沉浸式演出,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楚汉争霸的战场之中;在哪吒闹海传说地刘集镇九湾居,旱船跑驴等经典民俗表演与“哪吒闹海主题热气球”等创意活动巧妙“牵手”……今年五一期间,固镇县通过创新文旅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累计接待游客25万人次。
作为皖北平原城市,固镇没有名山秀水,先天自然旅游资源不足,却为何要喊出“文旅富县”的战略口号?
大汶口文化城址填补了江淮地区史前城址空白、垓下之战留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典故传说、《说文解字》开汉字字典之先河……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固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底气。
回到建县初期,这些珍贵的文物遗迹还处于被“封存”的状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理念不强,而且还没有发展‘旅游’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94年参加工作的固镇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分管负责人邱晨光,见证了固镇县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轨迹。
20世纪80年代,固镇县逐步将垓下遗址、谷阳城遗址等重要文化遗存纳入保护体系,同时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先后编制了《固镇县谷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固镇县垓下遗址保护规划》;逐步开展垓下遗址、谷阳城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后来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获评“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垓下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
垓下遗址公园。
近年来,在“文旅富县”战略推动下,固镇县将文旅定为全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同时把“文化旅游提升行动”列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之一,在文旅融合赛道上异军突起,这是固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勇气。
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固镇县先后投资近10亿元,建成开放固镇县博物馆、垓下景区、谷阳城遗址公园、津浦铁路固镇站遗址公园和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在3个乡镇及市区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截至目前,固镇已建设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景区4家、2A级旅游景区1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省级后备箱工程基地2个。
春季的樱花节,到谷阳城遗址公园,看15万株樱花竞相绽放;夏季的伏羊节,到固镇品美味的“仲兴羊肉”;秋季的菊花节,到濠城镇赏数百亩金丝皇菊美景;冬季的年货大集,逛一场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年货市场。旅游业态的丰盈发展,这是固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硬气。
伏羊节现场。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固镇县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出‘四季四节’全季文旅品牌。”邱晨光介绍,固镇还以垓下景区为核心,以县博物馆、垓下遗址展示馆、津浦铁路固镇遗址公园等景区为基础,“串点成线”推动文旅产业“多点开花”,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旅游体验“新”起来、消费市场“火”起来。
据统计,2024年,固镇县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6亿元,分别增长33%、17%。在固镇,沉睡的文化历史资源被唤醒,通过文旅融合的路径,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绿色引擎”和彰显魅力的“金色名片”。
五、从3595万元到143.64亿元,金色沃野书写振兴画卷
今年“三夏”农忙季节,在固镇县一望无际的肥沃良田里,一台台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智慧化农业机械穿梭自如,在田间精准高效作业,留下了一行行丰收的印迹。
“皖北粮仓”是固镇的金字招牌,但昔日多停留在靠天收的层面。“建县初期那是家底空空,全县仅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42台、农用汽车2辆,没有一台小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固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机曾是制约全县农业发展的短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更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改革开放以后,小型农业机械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1994年至1999年的5年时间里,固镇县小型拖拉机年平均增量突破了7500台。2000年,固镇县荣获“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
从2005年到2010年,固镇县连续六年实施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累计补贴资金达2500万元以上,拉动大中型机具投资1.2亿元。到2010年6月,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已发展到2200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24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1.08万千瓦,是建县初期的200多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7.86%。”固镇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晓悠介绍。
丰收背后的“粮”方 ,是智慧化农机的精准作业,更是“藏粮于技”的不断突破。为推动多产粮、产好粮,固镇县依托国家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省级指挥田建设等粮食生产项目,精心打造县级“万亩片”、乡级“千亩方”、村级“百亩田”的三级指挥田,开展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带动全县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65年的5.39万吨飞跃到如今的65.7万吨,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出固镇贡献。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固镇县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固镇县“绿之源”日光温室大棚,记者看到番茄秧有两米多高,一排排的番茄藤蔓爬满吊绳,番茄秧的底部挂满了红彤彤的番茄,犹如一串串葡萄。“通过实时、精细地监测和分析温室内的各项环境数据,技术人员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番茄的生长状况,确保番茄的口感和品质。”固镇县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智慧说。
该项目投资1.4亿元,建有60余栋智能全钢架日光温室和四季育苗温室,致力于精细高档设施蔬菜种植、新品种培育、工厂化育苗等,预计年产蔬菜8000吨。“目前正在进行试种,预计9月份可以实现全部投产。公司前期通过示范种植,让农户看到效益,后期通过设施租赁等方式,统一育苗、技术指导、销售等,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蔬菜种植,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刘智慧介绍。
固镇县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近年来,固镇县制订《固镇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实施“514”行动,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市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6家,“王庄花生”“石湖西瓜”“仲兴羊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刘集镇张蔡村“粉丝”产品获得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据统计,60年来,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965年的3595万元增长至如今的143.64亿元,现代农业的画卷在固镇田野铺展,让“粮仓”更丰盈,让土地生“金”,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六、从140余万元到43.3亿元,感触民生答卷的“温度”
走进固镇县委大院,迎面而来的一排排青砖红柱的瓦房会让人产生一种“走错了地方”的错觉。如今,建县时期保留下来的9排瓦房里,固镇县委、县人大、县政协等多个部门单位“紧凑”办公。
固镇县委大院。
60年来,“小气”的固镇县委县政府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没有用于改善办公环境,而是一次次“大方”地投到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上。
走进固镇县第一中学新校区,融合了现代设计与楚汉复古风格的教学楼群错落有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应俱全的功能室展示着优质教育环境……该校始建于1939年,迄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办学历史,老校区基础设施陈旧。2019年,固镇县委、县政府投资6.5亿元资金建设了固镇一中新校区。2023年初,学校正式搬入新校区。
“2019年全县财政收入20.1亿元,拿出了接近1/3的财政收入资金高标准建设一所学校,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实施‘教育强县’战略的决心和魄力。”固镇县教育局副局长杨荣花介绍,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投入从2020年10.15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2.77亿元,5年平均增长达7.6%,2024年,教育支出占全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3.59%。
固镇县第一中学新校区。
固镇县通过加大教育领域投入,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全面升级,更在教育理念上倡导五育并举,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全面推行了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共享战略,创新实施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发展、减负提质、产教结合等系列高质量发展举措。据介绍,固镇县高考万人一本达线人数、本科达线人数连续4年稳居全市前列,率先在皖北地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财政支出力度,彰显民生温度。从1965年的财政支出352.25万元,到2024年的54.14亿元,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何切好财政“蛋糕”,是固镇建县以来财政支出工作的重点。由初期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到后来的向“三农”和基层等倾斜,再到后来切实保障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重点支出。
据统计,1965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40%左右,约为140余万元;到了2024年,固镇县坚持把更多财力物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全年民生支出43.3亿元,连续多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以上。固镇县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以群众普遍有感有得为衡量标准,推动一项项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数据无言,发展有声。一个个数字的增加,就是一个个希望的升腾。
六十年,于历史长河不过一瞬,对固镇而言,却是一部从贫瘠走向丰饶、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追赶走向跨越的壮丽史诗。这些数据,是丈量奋斗历程的标尺,是解码蝶变的钥匙,更是奋进未来的坚实基座。站在甲子轮回的新起点,蓄势待发的固镇,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淮河之滨续写新时代的璀璨华章。(李旭 李学舜 )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