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粮”心答卷

访问次数: 249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7-25

[字体: ]

     50多年前,他弃教从农,一心钻研农技,只为提高粮食产量,让学校的孩子和乡邻们免受饥饿之苦。

  30多年前,他总结栽培谚语,推广科学种粮,实现大面积增收,成为百姓心中“多打粮”的主心骨。

  15年前,他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躬耕千亩试验田,因连破高产纪录,被誉为“安徽麦王”,荣誉等身。

  3年前,他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勉励后,牵头成立种粮大户协会,带动2.3万户农民,精耕30万亩土地。

  现在,他72岁了,仍奔走在种粮一线。他说:“我从小饿怕了,只有提高单产,把粮食打到手里,我才不害怕……”

  他就是“时代楷模”、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

 

  弃教从农

  7月22日,大暑。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内,一排排齐肩高的夏玉米挺立在田间,宛如列队的士兵,等待“检阅”。徐淙祥像往常一样走入其间,查看新品种的长势。

  这是他从事粮食种植的第54个年头。与常人相比,这位儿时亲历过“困难时期”,少时目睹亲戚因饥饿含泪咽下种子,学生时代看着大伯日渐消瘦而离世的老人,对粮食的重要性有着刻骨的认识。

  1972年,19岁的徐淙祥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的小学当老师。

  得知教室里的孩子经常挨饿,有的家庭需要借粮度日,刚刚从教两周的徐淙祥坐不住了。他决定放下教鞭,回家种粮食。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当徐淙祥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时,父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生产队长得罪人!当老师不好吗,以后还可以教自己的小孩。”

  “学生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哪还有心思教他们。”徐淙祥的解释,打消了父亲的疑虑。

  上任伊始,他将生产队的土地一分为二:大部分用于种小麦,小部分种薄荷。彼时,一亩薄荷炼油的收入能抵上三四亩小麦。

  第二年,当其他生产队还在为没钱购买种子和化肥而发愁时,徐淙祥已经用薄荷油换来的钱,备齐了所有生产资料。

  “青年人、净瞎搞,不种粮食去种草。”一位干部调侃道。

 

  钻研农技

  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自走式大型喷灌、虫情自动监测系统等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于此。

  位于旧县镇张槐村的基地总面积1230亩,徐淙祥家的20亩土地也在其中。数十年来,这片土地在他的精心耕作下,曾屡创高产纪录。

  可在4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低洼、贫瘠之地。“雨天一团糟,晴天硬如刀,是典型的砂礓黑土,小麦亩产不到200公斤。”

  1975年,年轻、敢闯的徐淙祥被调至公社农科站,探索高温堆肥、烟叶泡水等土化肥、土农药的制作。后来,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家土地上,粮食产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块。

  自此,他便笃信“科学出高产”,并潜心学习各类农技,考上了农民技术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识了更多的农业专家。原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曹军是其中之一。

  时隔30多年,曹军仍清楚地记得,徐淙祥为了改良土壤和地势低洼的现状,经常跑到县里向他寻计问策,回去后带人深耕泥土、挖沟排灌、堆高田地,小麦亩产逐年提高。“从当初不足200公斤,到超过500公斤,再到高产攻关,突破了800公斤。”

  “老徐的执行力特别强,对种粮非常执着,而且虚心、敬业。”曹军说,虽然徐淙祥年长几岁,但至今仍称自己为老师。

 

  传技富民

  小麦确实能高产,要想种好不简单。土肥水种是根本,密保工管最关键……基地入口处,一块竖立的橱窗尤为醒目。

  为普及推广农业技术,徐淙祥不断总结小麦种植实践经验,从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八个方面,用顺口溜的形式整理出60首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收栽培谚语,成为当地百姓的种粮“秘籍”。

  “顺口溜容易学、容易记,大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近年来,随着北斗导播、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农技的应用,栽培谚语已丰富至120首。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徐淙祥在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期间,曾承担了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科研项目。取得成功后,为带动更多农户种好粮,他与村民签下《联产技术承包协议》。

  《协议》规定: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村民按照徐淙祥的要求种植农作物。如果小麦亩产少于500公斤、大豆亩产少于150公斤,少收的部分由徐淙祥赔偿;如果超过上述产量,徐淙祥收取超产部分的20%作为技术服务费,用于扩大再生产。

  凭借多年科学种粮经验,“联产技术承包”实现大面积增产,村民亩均增收100多元。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赢得了村民们对徐淙祥的信任,更为他后期推广统种统收和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2000年,徐淙祥在收获一系列科技成果和省、市荣誉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从那时起,“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的佳话便流传至今。

 

  舍命护苗

  三伏天下,热浪涌动。玉米地里的徐淙祥已浑身湿透,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黝黑的额头滴落。

  “长势很好,这个品种管!”只见他露出满意的笑容,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踏上通往基地出口的水泥路。

  这条路,徐淙祥从少年走到老年。可在2003年,原本矫健的步伐变得沉重起来。

  那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徐淙祥承担的农业部千亩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试验项目危在旦夕。

  为了抗涝保苗,徐淙祥带领全家老小守在地里,玩命地挖沟排水。

  由于连续三天三夜泡在水里,徐淙祥自此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走路便不再利索。

  当年秋收,在周边大豆普遍减产的情况下,千亩大豆试验田再创新高,平均亩产达181.6公斤。

  “很多时候,老徐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曹军感叹道,“为了种好粮,他能不要命。”

  在曹军眼中,农业试验示范是个非常辛苦的活。每种农作物从出苗到成熟,在不同阶段和气候条件下,都得仔细观察、记录十几项。有时要拿着放大镜、趴在地里观察好几个小时。“但老徐却乐此不疲,做得比任何人都仔细。”

  20多年前,周边一些农户种植药材,且获益不菲时,曹军曾问徐淙祥:“别人种药都发财了,你为啥光搞粮食生产,不种点药材呢?”

  徐淙祥的回答,令他至今难忘:“一是我热爱农业;二是我从小饿怕了,只有粮食能打到手里,我才安心;三是我们国家人多地少,只有把粮食单产提上来,才能保证我们的吃,我才不害怕……”

 

  一生之憾

  走出基地,不远处是刚建成的农事服务中心。

  坐在一楼的会议室里,当记者问他这些年遇到过的挫折和遗憾时,这位老人思考了片刻,思绪回到了2003年秋收前夕。

  当年9月下旬,经历过夏粮丰收和洪涝之后,已担任村支书的徐淙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村里的大豆即将收获,大家期待的优质麦种尚未采购。与此同时,家中父亲已卧病多日。

  “你是村支书,又是全国劳模,就得发扬劳模精神,让我们村富起来。”两难之际,父亲把他叫到跟前,“你先去采购麦种,回来再给我看病。麦子种好过后,我的病才能好得更快。”

  十天后,当徐淙祥从河南洛阳拉着十多万斤、排队一周才买到的麦种回到家时,父亲已入土为安。

  “忠孝不能两全呀……既然想把村里的地种好,就得有所付出,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回忆此事,徐淙祥数度哽咽,双手撑住的脸颊甩向一侧。他说,这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

  从那以后,全村人在徐淙祥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徐书记咋说,咱们就咋干。我们要争气,不但要把我们村的大豆、玉米种好,更应当把我们的小麦种好,创出奇迹!”

  后来,他牵头成立了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协会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国家和省、市、县农业科技协作、攻关试验和示范项目,还先后帮助2000多户贫困户、上万名农民脱贫致富。

  其间,徐淙祥因连创亩产纪录,被业界誉为“安徽麦王”“玉米状元”“大豆状元”。

 

  荣誉等身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种粮大户、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徐淙祥的办公室里,桌子和墙壁上摆放、悬挂着的各类“国字号”荣誉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我从事农业工作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大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是1994年8月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对我今后工作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这个是2009年12月获得的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当时还奖励我一辆价值几十万的拖拉机,鼓励我要当标兵、走在前。”

  “这个是全国首届十佳农民奖杯,分量十分重,对我从事农业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

  奖牌的下方,悬挂着一排徐淙祥与他人的合影。其中,一张三人合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徐淙祥微笑着站在中间,左右两侧分别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

  徐淙祥介绍,2015年2月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北京与“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和“全国十佳农民”座谈结束后,三人在会场留下了这张留影。

  “他们都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农业专家,也是我心中的偶像,我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他们的优点。”徐淙祥指着照片,动情地说,“这张照片更加激励我从事农业科研的信心,不断激励我研发新品种、新技术。”

 

  收信之后

  坐在办公桌前,徐淙祥习惯性地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逐字逐句读了起来:“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

  2022年6月,徐淙祥的千亩农业园获得了历史性的丰产丰收,多个小麦品种平均亩产超800公斤。此时,他激动地拿出纸和笔,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家乡丰收的喜讯和近些年来带领村民科技致富的情况。

  6月27日,徐淙祥在69岁生日当天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我们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粮安天下,无粮不稳。农民种粮不单是增收致富,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徐淙祥说。三年来,他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将回信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他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推动“大户带小户”,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带动2.3万户农民精耕30万亩土地,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

  刚刚过去的“三夏”,金色麦浪已颗粒归仓,皖北大地换上“绿装”。基地里,大豆已冲破土壤,努力向上;玉米正拔节孕穗,沐浴阳光;徐淙祥仍像年轻时一样,脚踩泥土,心怀梦想,一路芬芳。

  躬耕田畴五十余载,一颗“粮”心映初心——这是一位共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扎根土地,用实干书写的时代答卷。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