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保护版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扎实推进版权保护和运用,有力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版权市场秩序,为促进文化和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优化服务:
作品版权登记跨越发展
近日,国家版权局公布第二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合肥市推进智能语音软件版权保护运用经验做法榜上有名。合肥市集聚智能语音龙头企业,打造中国声谷产业创新中心,近两年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17.87万件,全国城市排名第8。版权护航,助力智能语音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作品登记,有助于解决著作权纠纷,为版权交易和维权提供证据支持。201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免费开展作品登记和全程线上办理,便利作品登记服务。近5年,全省累计登记作品数量达127万件,是之前10年的10倍以上。2022年至2024年,全省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连续3年跻身全国前10。
在数字技术驱动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省通过技术赋能,持续优化提升版权服务水平。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建设安徽版权在线数字服务平台,参与制定《基于区块链的文化数字内容跨域共享技术要求》等行业技术标准,获评国家“区块链+版权”创新应用良好试点单位。
安徽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罗时珲说:“在安徽省版权局的指导下,我们以试点为契机,形成了一链一平台、一基金多场景的版权服务新模式。同时,我们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基于区块链基础上的版权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广试点的应用成果,实现作品版权登记工作量和质的飞跃。”
强化保护:
营造尊重版权浓厚氛围
合肥市版权宣传走进全民阅读市集,通过趣味问答吸引广大市民主动学习版权相关知识;芜湖市版权宣传搭上“皖美思政课”系列活动的班车,向社会各界介绍著作权法律法规……在今年4月“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江淮各地版权宣传探索新形式、增强互动性,让版权保护的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我省围绕“保护版权 激励创新”主题,组织开展系列版权宣传活动。从开设“安徽版权”公众号到发布徽风皖韵系列版权宣传海报和音视频,从上线版权知识微讲堂到举办版权保护展播展演,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宣传普及版权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版权意识,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尊重版权,保护正版。全省扎实推进软件正版化,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实现正版软件全覆盖,国有企业和卫生健康系统软件正版化全国领先。全省软件服务业收入从2012年的125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2501亿元。去年10月,安徽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经验做法入选国家版权局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版权保护,利国利民。对于侵权行为,必须重拳出击、形成震慑。近年来,我省强化重点行业领域治理,持续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青少年版权保护季、院线电影版权保护等专项行动,同时突出大案要案查办,推行重大案件会诊机制,组织集中办案,发布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近5年,全省累计有200家单位和257名个人荣获全国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奖励。
探索创新:
促进文化成果版权运用
栩栩如生的鱼灯游动在绿水青山的村落中,穿梭在粉墙黛瓦的街巷里,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汇聚古韵徽州。黄山市歙县深挖千年鱼灯版权价值,建成鱼灯工坊24处,组建鱼灯表演团队15支,创作推出鱼灯主题微短剧、网络游戏、国货联名、文创产品等近200款,徽州鱼灯先后亮相国际版权展和香港书展。近日,国家版权局公布第二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歙县徽州鱼灯民间文艺版权保护运用经验做法榜上有名。
版权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对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保护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率先开展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省级试点,指导有关市县优化民间文艺版权确权、用权、维权服务,重点探索徽州文化、传统戏曲、中医养生民俗、工艺美术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版权保护利用新路径。黄山市、安庆市怀宁县、亳州市谯城区3个市县(区)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入选数量与江苏等五省并列全国第一。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如何推动版权转化运用,促进安徽高质量发展?从《铜陵之音》——铜酒杯及包装设计产业转化项目,到《“芜小空”IP形象》——文创产品开发项目,再到《好玩的数学》——数字版权转化项目,今年1月,安徽省版权局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遴选培育首批12个优秀版权作品产业转化重点项目,涉及安徽出版集团和合肥、亳州、蚌埠、芜湖、宣城、铜陵、池州、黄山8个市。
安徽省版权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宣传展示文化创新成果版权价值,拓展版权转化运用渠道,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引导带动更多文化创新成果赋能制造业、服务业等高质量发展。”(记者 张理想)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