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亳州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向新”导向,力促传统药企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模式焕新,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全国中医药产业高地、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近日,亳州医药集群入选2025年度安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作为亳州的金字招牌和首位产业,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牵动全局。
8月5日一大早,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大厅内已然人声鼎沸。入口处的智能大屏实时跳动着药材价格与供需信息,2800余种中药材在8000多个摊位上摆开,药商们穿梭其间,询价、记录,扫码下单……
“放心选,验货不满意包退!”药商王德军在“聚芳园”门店热情招呼着客商,手头还兼顾着电商客服。从2007年的夫妻档起步,他的花茶生意稳步壮大,如今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秘诀何在?“传承经验是根,但更要靠创新!”王德军说,“不再是简单买卖,而是通过产品和服务升级,挖掘附加值,拉动新需求,跟上花茶消费新趋势。”
创新经营理念、经销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亳州花茶香飘四海。当地日均170万件产品发往全国,此外,远销90个国家和地区。“亳州养生”品牌(涵盖花茶、药膳、保健推拿)声名鹊起。2000余种康养产品中,花茶产销量独占全国七成以上,连续6年获评全国“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市场活力涌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去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带动全市中药材贸易额达1553亿元,增长12.5%,今年上半年,中药材流通贸易额555.2亿元。1月,亳州获批“中药材商贸流通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城市”。
创新的触角,早已延伸至田间地头。在亳药集团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的“植物工厂”,多层旋转式种植架上,不同规格的药苗在AI精准调控的“人造气候”与特定光谱下悄然生长。截至今年6月,该组培繁育中心已累计产出组培苗约230万株。
科技赋能种苗,源头保障着药材品质与产量;智能化、机械化种植,则大幅提升了效率。亳州持续推进规范化种植、种子种苗组培繁育、“十大皖药”道地药材种植、中药材初加工等“四大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种植向道地化、规模化、规范化、智能化转型。目前,该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30万亩,占全省49%,产值47.1亿元;标准化种植面积50万亩,均居全省首位。
科技创新已融入亳州中医药全产业链。制造环节加速转型,从传统饮片向高附加值的中成药、配方颗粒、生物制药、提取物等领域拓展,73家全国知名医药百强企业相继落户。安徽济人药业的中药配方颗粒,作为全国唯一药品进入欧盟市场,获英国政府“创新英国”首个中药立项资助,并成功登陆新加坡,成为安徽首款“出海”的中药专利药。
监管环节也插上“智慧翅膀”。亳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刘伟亚介绍,该市已建成中药饮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在全国率先建成区域性中药饮片生产信息化追溯体系,已覆盖全市214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可追溯9.9万批次中药饮片,实现中药饮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
“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级市场”格局稳健。“从种苗组培、规范种植,到饮片加工、成药制造、颗粒生产,再到商贸流通、科研创新、文化传播,亳州已构建起完整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亳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突破2102.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总规模约821.92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产值40亿元,规上医药及大健康企业产值226.72亿元。
亳州中医药这棵根植千年的“老树”,正因创新浇灌而生机勃发,源源不断向世界递出金灿灿的“亳州名片”。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