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黄山,迎来旅游旺季。“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黄山的绿水青山,捍卫苍翠挺拔的迎客松,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游客。
2022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
李培生、胡晓春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一个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一个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日前,两人同时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李培生说:“我要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胡晓春说:“我要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
精神榜样,如春风化雨,滋润大地;道德风尚,如曙光熹微,温暖人间。
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持续推进“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宣传选树活动,大力推选群众身边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用榜样力量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
多种粮、种好粮的麦田守望者徐淙祥,让雷锋精神时时在线的退休民警李宏祥,用“爱的接力棒”诠释大爱家风的许长荣……沐浴着新时代的荣光,扎根于江淮大地的厚德沃土,一位位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的先进典型,书写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答卷。目前,安徽177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总数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28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当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一;8人获得“时代楷模”称号。
凡人善举,身边榜样。“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每天一大早,在宣城市泾县黄村镇卫生院,副院长黄希松的诊室外就排起了看病的长队,有的是本地乡亲,有的专门从外地赶来。30多年来,黄希松接诊病人累计超10万人次,还凭借多年工作经验,逐渐摸索出六味汤加减方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中医调理方法,形成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专长。这些年,他多次婉拒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一心扎根乡村守护乡亲,传承弘扬中医文化。黄希松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振奋每个平凡岗位上的人。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只要患者需要,自己身体允许,行医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我们都是收信人!”从淮北到江南,响亮的口号在各行各业中传递,榜样力量转化为全社会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扶贫帮困、移风易俗、慈善捐助、支教助学、无偿献血……行善举、做好事,志愿服务“红”遍江淮,“一个人的坚守”正在变成“一群人的担当”。
合肥市蜀山区稻香村街道黄山路社区常住人口5190人,注册志愿者1200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3.1%,10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类服务,社区因此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称号。从清洁家园、垃圾分类到帮助孤寡老人解决生活难题,黄山路社区志愿者黄玉梅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收获满满成就感。“付出汗水、得到快乐,这份快乐还能传导给更多身边人。”黄玉梅说,“我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指引,参与更多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争做一名敢担当、乐奉献的社会好公民,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贡献力量。”
道德的“航标”,也是文化的“地标”。
全省各地将道德模范精神融入节庆民俗、文艺创作,让美德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市井街巷中深深扎根、蓬勃生长。微电影《守松日记》记录胡晓春与迎客松相依相守的日子;黄梅戏《杏林春暖》演绎“全国道德模范”张舜华悬壶济世的故事;省市县三级好人馆和各地好人公园、好人广场、好人大道,成为点亮城市的精神灯塔。
放眼江淮,以精神文明为底色的美好画卷正在全面铺展开来。(记者 张理想)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