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宣城市宣州区近年来积极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科技副总”“科技副职”“科技小院”三大工程,构建“人才下沉—技术渗透—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体系,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烈日炎炎,最是“烤”验螃蟹生长的时节。在“中国幼蟹第一镇”水阳镇新珠村,蟹农葛兆沛告诉记者:“以前每逢高温天气,心里总打鼓,就担心螃蟹出问题。现在‘河蟹科技小院’就在旁边,有他们当后盾,啥都不怕了!”
“我们的研究生每年在科技小院的时间接近200天,他们吃住、研究、实践都在科技小院。”小院首席专家、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李西雷告诉记者,依托该校与宣州区共建的宣州水产特色试验站,2023年,正式建成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前不久,小院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以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科技小院集结了6名指导教师和5名至6名常驻研究生,累计已有30余名研究生在此实践锻炼,成为水产、农业、生态学等专业学子的“田间课堂”。
“一线建小院、小院筑大院”。小院团队瞄准河蟹产业痛点发力,始终围绕养殖户的需求进行科研。“我们要让更多科研成果在田间落地生根。”李西雷说,从池塘整建、苗种投放,到生长监控、水质管理,都有科技小院的精准指导。团队研发的“稻蟹共作”“无环沟种养”等新模式,搭配尾水净化技术,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
在宣州区,像“河蟹科技小院”这样扎根田野的“微型科创中心”已有3家——河蟹、稻渔、宣州鸡科技小院各具特色,宣木瓜小院正在筹建中。“小院是课堂,更是舞台,从这里孵化了何忠国、罗念念等20余名乡土专家,更吸引了张冬冬博士后创办科技公司、周旋硕士毕业后扎根宣城创业。”宣州区科技局副局长、科协副主席王继志介绍。
数据显示,科技小院推行的创新种养模式,使周边3万亩稻渔产业亩均增收2500元,农户通过河蟹新品种的培育年增收超2万元,而整个稻渔产业的生态产值高达1.5亿元。同时,创新成果不仅辐射至国内,还走出了国门,扩展到柬埔寨等国家,实现了“实验室成果”向“田间生产力”的转化。
科技小院教着大家干,“科技副总”“科技副职”则是带领大家一起干。
作为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鲍智勇上任后,就立即带领企业研发团队对汽车连接器端子材料容易磨损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仅用了4个月时间,便成功解决技术难题。尝到甜头,公司又一口气聘请了6名“科技副总”,自己只管抢订单、抓生产,科研的事全权交给专家。
“一位‘科技副总’背后是整片学术‘朋友圈’,他们带着学生驻企科研,毕业后直接输送人才,技术、团队、人才‘一箭三雕’。”安徽申兰华色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殷守华说,“科技副总”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支撑,还送来了人才支持。
为了加强区域创新生态,宣州区聚焦乡镇园区产业规划粗放、技术支撑薄弱的问题,探索“双向选择、按需选聘”的“科技副职”制度。从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选派的6名专家,驻扎在三个乡镇园区担任科技副主任、科技副乡镇长,按照服务2年、每年不少于30天驻地要求,深度参与指导基层产业规划、技术培训和项目孵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记者 张敬波)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