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年来,安徽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幅崭新的美丽安徽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何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本版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全省各地在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积极举措,以及厚植绿色底色的生动实践。
按下“蓄力键” 古村更迷人
■ 记者 李丹青 通讯员 洪宛柔
8月14日清晨,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如同一幅淡墨的画卷。61岁的村民谢武琦一大早就和乡亲们一起来到林子里补草补植,给林木浇水。本月初,“网红打卡地”西溪南枫杨林开启了新一期轮休。
“这片枫杨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把它保护好,我们的‘旅游饭’才能吃得长久。”谢武琦告诉记者,通过轮休,让这片林子越长越茂盛。
这片延绵六公里、绿荫如盖的枫杨林,因原始的自然之美被誉为现实版的“绿野仙踪”,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的“五一”前夕,一封以“西溪南枫杨林”名义发出的公开信,郑重宣告了轮休保护机制的启动。
为寻求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西溪南镇请来黄山风景区、市林业局专家,以科学精神丈量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脉搏。最终,将六公里枫杨林分成沿丰乐河的“上线”与沿雷堨的“下线”两条路径。旅游旺季的5月至8月,两条路线每两个月交替“歇息”。
然而决定之初,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游客会不会因此减少?”村里的民宿主理人张翠翠曾担心。
一年后,枫杨林用恢复的葱茏回答了所有担忧——补植的草木渐次繁茂,林间鸟鸣更显清脆。张翠翠体悟到:“枫杨林与民宿本就是共生之树,西溪南愈好,我们的枝叶才愈加繁茂。”
如今,当游客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核心区,当地顺势在枫杨林深处引入热气球、穿梭小火车等新业态,让千亩绿意以更丰富的方式拥抱人们。
2024年,西溪南游客接待量如林间新竹般猛增,突破195万人次,旅游总产值达2亿元。村里的80余家民宿和上百位前来定居的创意人才,在古村与绿林间找到了诗和远方。
荷塘溪水间 乐享研学游
■ 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吴忌 温杨沁
清澈的乌溪河蜿蜒流淌,倒映着蓝天白云与青山葱茏。河畔,天然鹅卵石清水步道迤逦延伸,独特的竹编造型路灯一路点缀;远处,10余亩莲荷花田碧波荡漾,鱼儿游弋其间,与岸上孩童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旌德县兴隆镇三山村水上研学综合体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荷塘观鱼趣、亲水乐翻天、休闲品乡味’,满足了全家人的期待。不虚此行!”近日,来自宣城的游客张昊炜一家在体验后意犹未尽。
三山村水上研学综合体集生态观光、深度研学、亲子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当地政府依托乌溪河优质生态本底,以“寓教于乐、亲近自然”为核心理念,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着力构建沉浸式研学体验空间。
“水上研学综合体的升级,是我们盘活生态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关键一步。”三山村党总支书记倪海超介绍,他们通过将“水上研学综合体”与“艺术精品旅游路线”“乌溪河生态艺术廊道”等项目联动开发,激活乡村旅游潜能,吸引周边及长三角地区的游客。
在升级过程中,当地创新实践“荷鱼共生”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鳜鱼、甲鱼与莲荷和谐共生,构成一个鲜活的微型生态系统。特别增设的观鱼台,使这里成为青少年认知生物多样性、理解生态平衡原理的生动户外课堂。在配套休憩驿站稻香咖啡屋,由本地食材制作的清凉饮品与特色小吃,如莲藕制品等,不仅满足游客味蕾,也成为展示当地农特产品的窗口。
“我们以水上研学综合体为重要支点,持续深耕这片充满生态价值与市场活力的水域,不断完善旅游配套,力争让美丽生态真正孕育富民产业。”兴隆镇镇长张旭涛说。
废弃矿坑蝶变文旅胜地
■ 记者 罗晓宇 实习生 朱欣怡
“来到铜陵永泉小镇,先去钱庄换取铜钱,然后品尝奶奶做的柴锅饭,再游览‘忆江南十二景’,最后泡一泡天然温泉。”近日,一份详尽实用的铜陵市义安区永泉小镇体验攻略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如今一步一景、韵味十足的江南小镇,前身竟是一片废弃矿坑。
“20多年前,这里还是20余处关闭小矿山留下的采坑和废土堆,重金属污染严重,荒山荆棘丛生。”铜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彻底修复这9000亩废弃矿山,铜陵市自2003年起,依托当地森林、水域、矿山等资源,启动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拓展发展空间,探索出一条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增值”的新路径。
对废弃矿坑进行填充治理,在荒坡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山泉溪流;依托6000亩森林资源打造“忆江南十二景”“江南童话”等景观,推动林区向研学游一体化景区转型;盘活废弃矿坑,改造为“鸳鸯湖”亲水景观区;科学勘探开发深1780米的九宝温泉,建设温泉养生馆和基地,填补区域高端康养空白;规范流转周边万余亩土地建设无公害农业基地,改造闲置村舍为江南小院民宿。
2003年,铜陵永泉农庄有限责任公司在生态修复基础上,兴建江南特色农庄,发展乡村旅游。此后,依托原始森林和优质温泉,逐步形成“游江南山水、看江南园林、吃江南美食、住江南人家”四位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20多年来,我们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品牌和模式。”铜陵永泉农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树根介绍,近年来小镇把握养老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推出温泉酒店及林间温泉体验,吸引了大批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
铜陵永泉小镇以“生态修复+康养服务+沉浸体验”的创新模式,生动诠释了安徽积极探索“两山”理念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赋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实践。
近年来,我省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系统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修复工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一心两屏四廊多点”生态格局,因地制宜、“一矿一策”推进治理。强化技术赋能,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建立管理平台,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探索“以用定治”市场化修复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生态修复+生态产业”融合,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累计修复废弃矿山3594个、面积41.35万亩,治理率近九成。年度300个修复项目已完工过半。巢湖流域山水工程资金执行率、修复面积完成率均达100%,居全国首位。
一座城与鸟儿的“约定”
■ 记者 安耀武 李鹏
“它们一家人经常回来住,每次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亲人回家一样亲切。”8月4日,颍上县自然保护地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苏冬冬像往常一样,看望保护区里的东方白鹳,“它们翩翩起舞的身影,真是太美了。”
2024年11月,一对东方白鹳被发现在颍上县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筑巢安家,很快就成为颍上人民的“心头宠”。从产蛋孵化到幼鸟蹒跚学步、振翅高飞,“鸟二代”的每一步成长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并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悉心守护,上演了一幕一座城与“一家鸟”的温情故事。
“刚开始,我也不信东方白鹳会在颍上‘落户’。”苏冬冬说,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濒危等级,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不过,当国网颍上县供电公司得知东方白鹳在电力铁塔上筑巢安家的消息时,却陷入了两难境地。正当大家拿不定主意时,他们联系了国网安徽电力汪湜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工作站领衔人汪湜给出建议,可以采取对线路加装绝缘套、在鸟巢下方安装绝缘防护板等举措,消除高压线路给东方白鹳带来的安全隐患。
“东方白鹳筑巢安家,下一步极有可能在颍上繁育后代。”阜阳师范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李永民的一番话,让苏冬冬和同事们兴奋不已。
“产卵了,5个鸟蛋。”2月13日,通过自然保护区里的电子围栏监管系统摄像头,苏冬冬捕捉到这个激动人心的画面。
从那天开始,苏冬冬每天都会到鸟巢附近巡逻,回到办公室后,总是第一时间打开摄像头,认真观察东方白鹳孵化情况。3月中旬,4只萌萌可爱的东方白鹳幼鸟被孵化出来。
“东方白鹳‘夫妇’在颍上县安家并成功育雏,这在我省是首次。”汪湜长期跟踪研究东方白鹳,他告诉记者,不止阜阳颍上,今年滁州、六安霍邱、池州等地均陆续发现有东方白鹳成功孵化、育雏,而颍上县是最早发现的,且孵化成功率高达80%,这么高的成功率很少见。
东方白鹳对水质和自然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常被视作衡量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物种。“这说明,安徽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在持续向好,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汪湜表示。
8月4日下午,在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澄澈的天空下白云舒卷,白鹭、须浮鸥等水鸟翩翩起舞。“东方白鹳的鸟巢有松动,我们准备防汛抗旱结束后停电登塔,对鸟巢进行加固,让它们一家人回来住上安稳、踏实的家。”半岗供电所所长助理陆正权指着电力铁塔顶端的鸟巢说。
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人们与东方白鹳的故事仍将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