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创新之问”,马鞍山底气何在?

访问次数: 41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9-02

[字体: ]

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最大增量”。

  7月30日,全省季度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禀赋,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特质。

  马鞍山全市上下正以创新思维、切实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加快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用实际行动回答“创新之问”,奋力书写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马鞍山答卷。

  何为“创”?是打破常规,攻坚“卡脖子”技术的原始创造。

  何为“新”?是让产业焕然一新,使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

  答好“创新之问”,马鞍山底气何在?

  聚焦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城市与创新如何同频共振?

  马鞍山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马鞍山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各类创新主体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不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合作等创新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探索“研发在周边、转化在马鞍山”的区域创新合作新模式;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力度。

  一系列科技创新“组合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5年5月12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马鞍山揽获13项大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各5项,获奖总数跃居全省第3位。

  如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开放协同。

  马鞍山深谙此理,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研发飞地”建设专项政策,越来越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选择马鞍山、扎根马鞍山。

  创新引领,“未来”已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市不断深化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未来产业布局。

  截至目前,我市在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与健康、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聚焦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由“制造”迈向“智造”,创新是必由之路。

  项目工地上,设备联云上网,工作人员在千里之外精准作业;智慧车间中,“机器人同事”包揽“粗活”“细活”,“数字大脑”监测全流程生产;算力中心里,高大的机柜整齐排列,服务器高速运转,海量数据信息在这里计算、传递……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从“制造”到“智造”,一个个生动的创新场景中折射着马鞍山发展的新兴之势,顶层设计嵌于地方实践的蓬勃动力中,更能深刻感受城市产业发展的拔节生长。

  我市坚持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把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步伐蹄疾步稳。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通过改造升级,把传统产业发展成新质生产力。

  随着一批5G智慧工厂、智能质控平台、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加速涌现,传统产业正循着“数字化”路径加速升级,向着“智能化”方向稳步迈进。

  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的同时,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正在聚链成群、规模突破。我市修订实施“1+X”产业政策,做优做强做大“1+3+N”战新产业融合集群,2024年产值达32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聚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为全市工业增长和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我市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集聚了小视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企业,人工智能视觉大模型获批筹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马鞍山软件园入选省首批顶尖孵化器名单。

  聚焦项目建设,推动招大引强

  城市发展,除了区域战略红利的叠加释放外,更重要的是找准发展的“穴位”。这个穴位,就是千方百计壮大经济体量,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规模和速度,就没有竞争力和影响力。

  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招商环境中脱颖而出,让投资留得住、让项目发展好?

  我市坚定不移抓产业、抓招商、抓项目,创新实施“七未”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通过对“七未”项目实行清单化闭环式全生命周期管理、分类施策,推动项目快审批、快落地、快投产,招商引资从“重量”向“重质”转变。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成为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重点项目建设正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有效途径。

  一个个重大项目井喷式集中、有序开工。这种“井喷”并非机缘巧合,而是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沪苏浙为标杆,持续制定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以“采石会客厅”品牌为载体,建立顺畅高效的服务企业模式,常态化举办民营企业家恳谈会、链商会等活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持续开展“企声响应”专项行动,全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通过创新性整合线上线下各层面、各平台、各渠道,建立快办快结工作机制,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聚焦融“宁”入“长”,加速改革开放

  唯创新,方能赢得未来;唯创新,才可别有洞天。

  我市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双圈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我市而言,从来都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主动靠上去,深度融进去,推动全市域、全领域与长三角同频共振。

  在交通一体化上,我市全力构建“通江达海、内畅外联”的现代交通体系。宁马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巢马城际铁路施工正酣,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其中,宁马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后,将挑起马鞍山主城与南京,以及沿线城镇间公共交通出行“大梁”,将助力打造南京都市圈“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

  在产业协同发展上,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紧密合作,种好省际毗邻地区合作这块的“试验田”——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这些合作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深度协同。

  除了产业领域,我市与长三角城市在科技、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作也没有落下。

  融“宁”入“长”,马鞍山以创新为路径,强化改革攻坚,打造特色亮点,注重系统集成,强化重点突破,打出亩均效益评价、特殊技能人才评价、产业工程师学院、“标准地”改革、“七未”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改革“组合拳”,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从新起点上起航的马鞍山,正开动引擎,全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彼岸。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