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创新打造“晓之理”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访问次数: 12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09-08

[字体: ]

图片4.png

海报设计:赵艾凌 实习生 孟之迪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宿州市积极融入全省“1+5+16+N”理论宣讲体系,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主线,创新打造“晓之理”宣讲品牌,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建强多元宣讲队伍、活化创新传播形式,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新”起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精准把脉:从“单向传输”到“按需定制”

  如何更好地将理论“润”到群众心坎上?宿州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调研先行”。组织理论工作者深入群众,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开展访谈等方式,聊近况、谈心愿、问意见,摸清群众急难愁盼。调研结果清晰指向:群众最认“有用的理”,最盼“身边的事”。

  需求摸清了,宣讲便有了“靶向”。群众可以根据宣讲主题、宣讲内容、宣讲时长从人才库、专家库、素材库中选题、点题,组合“下单”。今年6月,灵璧县游集镇的民族宗教政策宣讲现场,一段《如何区分合法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宣讲引发热议。“原来宗教还分合法的和不合法的啊,以前还真分不清!”“回去得和她大娘说,可别跟着非法的走!”宣讲刚结束,现场群众的议论声便此起彼伏。为阐释好相关的理论内涵,让群众听得进、能共鸣、有收获,宣讲人员用“大白话”解读党的宗教政策,通过互动的方式让群众了解宗教知识,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实在的解答。

图片5.png

“晓之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尤传化课堂在游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开展宣讲 宿州市委讲师团供图

  对于群众反映的“理论太抽象、听不懂”的问题,宿州市注重“语言转化”,把“乡村振兴”拆解成“村里的路咋修、特色产业咋发展”,用“邻里纠纷调解”的小案例阐述“基层治理”的大道理,致力于将理论语言转化为带着泥土芬芳的生动实践。这种“按需定制”的宣讲,既解了群众的“知识渴”,又答了生活的“疑惑题”,真正实现了从“群众被动听”到“群众主动问”的转变,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建强队伍:从“单一专家”到“百姓名嘴”

  秉持“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这一宗旨,宿州市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宣讲队伍。以“晓之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宿州市构建起“关键少数+机关干部+基层骨干”的多元宣讲矩阵。

图片6.png

情景剧《战功深藏,初心如磐:老兵王於昌的忠诚与坚守》 宿州市委讲师团供图

  选好“懂理论”的“播种人”。从党校专家、青年干部、基层人才中优中选优,建立10个“晓之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课堂,要求课堂主理人不仅要“懂”得透、“信”得深,更重要的是要“讲”得好,能将深刻的思想转化为通俗的语言,触动人心。这些“专业力量”为宣讲筑牢了“理论根基”,确保政策解读不跑偏、不打折。

  聚好“懂群众”的“代言人”。重点吸纳“百姓名嘴”“劳模工匠”等本土人才45人,他们没有“专家头衔”,却熟悉方言土语;不懂“学术术语”,却知道群众关心啥。尤传化用灵璧大鼓创作《歪理邪说不要听》,鼓板一敲、唱腔一开,“说邪教本质就是反社会,反人类制造悲剧把人坑”便随着旋律走进群众心里;梁贤地用竹板讲“改革开放结硕果”,道出“六畜兴旺百业兴”。这些形式亲切、内容贴切的宣讲,有效提升了理论的感染力和接受度,让理论如春风化雨般入心田。

  创新形式:从“固定模式”到“多元互动”

  7月15日,“理润江淮·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宣讲暨“书香安徽”走基层活动在宿州开展。活动中,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胡均围绕安徽运河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作了精彩阐释,省黄梅戏剧院副院长何云通过黄梅戏表演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理论+艺术”的创新模式,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安徽地域文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图片7.png

“晓之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武银凤课堂第一期开讲现场 宿州市委讲师团供图

  随着“理润江淮”宣讲活动的深入开展,宿州市也在不断创新宣讲形式。打破“讲台+话筒”的传统宣讲模式,通过“互动式”“文艺式”“网络式”创新,让理论宣讲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互动式宣讲,让群众“当主角”。课堂宣讲员结合职业优势、地方特色、受众类型,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宣讲,根据群众需求、热点话题定制“菜单”,打破“灌输式”的宣讲方式,群众根据宣讲主题、宣讲内容、宣讲时长组合“下单”。截至目前,“晓之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开展互动式宣讲近千场,受众3万余人。

  文艺宣讲,让理论“有韵味”。结合灵璧大鼓、泗县快板等地方民俗,把宣讲融入群众性文化活动:近期《黑神话:钟馗》游戏引发热议,尤传化“借势”创作同名大鼓,说唱中介绍灵璧文化传承;梁贤地把“七夕”与“移风易俗”编成快板,表演中传递“婚育文明树榜样”理念。舞台变成了“流动讲台”,让群众在“看热闹”中“学道理”。

  网络式宣讲,让理论“跨时空”。针对群众“没时间听、不方便到现场”的问题,宿州市打造新媒体宣讲矩阵。依托“学习强国”宿州学习平台、“宿州发布”等途径,开设“晓之理”微宣讲、理论与实践专题,推出“文艺宣讲”“微宣讲”视频90余期,理论阐释文章30余篇;灵璧县19个镇和200个村(社区)创新打造“文明实践直播间”,邀请理论专家、宣讲名师、“百姓名嘴”云端宣讲,图文并茂演示解读,把“文件话”变成“家常嗑”。2024年以来,灵璧县各“文明实践直播间”平均开展政策宣讲100余场,每小时线上受众达万余人次,问题解答率超95%,党的政策及时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从精准对接需求到建强本土队伍,再到创新宣讲形式,宿州市推动“晓之理”品牌持续深化、宣讲效能不断提升,让理论宣讲真正走进生活、贴近民心。当前,全省“理润江淮”理论宣讲微视频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宿州市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网络宣讲阵地,以多元化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宿州力量。(记者 赵天祥 潘轶)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