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生命线”的智慧法治实践

访问次数: 26        作者: ahjgbzw                发布时间:2025-10-14

[字体: ]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走进安徽合肥市青阳路雨污水管道提升改造现场,巡查人员撬起井盖,只见一个金属“听筒”紧紧地贴在管道外壁上,和其相连的是一根线缆,线缆另一端是安装在井口附近、巴掌大小的黑色主机。
  这台看似普通的设备,正是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前沿哨兵”,能用于监测、预警管线受第三方施工扰动的情况,并将分析结果传至后台,让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2015年起,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旨在通过科技手段保障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这项工程不仅构建了城市的“安全屏障”,更探索出了一套智慧法治的“合肥模式”,得到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住建部高度认可,在全国70多个城市推广应用。

  9月16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公示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安徽3市、4个项目入选,其中,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助力打造智慧法治“合肥模式”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警”

  城市燃气、桥梁、供水、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重要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是城市的生命线。

  如何确保城市生命线的正常运转?

  针对近年来多地频发的城市内涝、桥梁坍塌、建筑火灾等重大公共安全风险事故,合肥市联合清华大学成立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创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系统,突破“精细前端感知、精准风险定位、预警协同联动”等关键技术,对风险隐患全领域、全过程、全时段监管。

  在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轮班值守的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着屏幕上的信息。一旦出现桥梁超载、燃气泄漏、供水管网泄漏等问题,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处置险情。

  “从报警到信息传至相关企业,所需时间约不到1分钟。”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龙飞说。

  这些监测仪器十分灵敏。屏幕上,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被红、黄、蓝三色线条清晰标记,点开任意一处,管径、长度、年份等信息一目了然。

  监测中心如同城市生命线的“智慧大脑”,每天处理数据超百亿条。在这里,每一组数据都关乎千万家庭的平安。

  目前,合肥累计布设前端感知设备约8.5万套,重点覆盖建成区水、气、热等年代久远的管网和人口密度大的高风险区、安全敏感区,月均有效报警92.8起,助力公共安全监管执法“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这些设备如同城市的“数字哨兵”,全天候守护着城市安全。系统运行以来,已成功预警处置燃气管网泄漏、沼气浓度超标、路面塌陷等突发险情2万多起,风险排查效率提升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有效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从“九龙治水”到“攥指成拳”

  针对城市生命线工程权属复杂、多部门交叉、缺乏统一技术支撑的难题,2017年合肥市成立国内首个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形成市政府领导、安委办牵头、多部门联合、统一监测服务的运行机制,有效打通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覆盖全域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平台直接接入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每天500亿条的监测数据让政府部门“心中有数”,为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执法监管的合理分布提供智能支撑,助力数字政府与法治政府深度融合。

  预警信息发生后,监测中心第一时间点对点分层加推到权属责任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安全主管机构,同步推送到辖区政府联动处置,有效提升政府依法决策能力和应急执法监管精准性。

  2023年11月28日,合肥市肥东县沙河路与桂王路交口监测预警一起燃气阀门泄漏险情,相关部门7分钟内完成警情响应,52分钟内完成联动处置,极大提升处置效率。

  截至目前,监测中心已汇聚城市地下管网、桥梁、水系、道路、建筑物等大量数据,为应急、气象、园林、公安、水务、消防、交通等12个单位提供决策服务和监管保障。

  从“碎片化”到“规范化”

  技术手段之外,合肥市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高效运行。

  针对公共安全制度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合肥市立足实施应用、迭代孵化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工作实际,在全国率先编制《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监测技术规范》《城市生命线工程运行监测运营标准》等标准规范,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确保生命线在法治轨道内稳健运行。

  同时,出台《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合肥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合肥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合肥市燃气管理条例》《合肥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条例》,构建一整套地下管线管理、监督的法规制度,实现城市管线规范、科学建设,为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提供立法保障。印发《合肥市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响应工作规程汇编》,科学化、制度化、体系化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突发事件。

  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发布实施城市生命线各类标准40项,初步构建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技术标准体系。

  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智慧法治建设的生动诠释。
  从合肥到全国,这场关于城市安全的探索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为更多城市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记者 汪乔)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