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3期

访问次数: 6073                        发布时间:2009-10-25

[字体: ]

13

 

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10月21

 

 

     

 

【工作动态】

●省编办分片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业务培训

●省编办机关党委正式成立

【市县传真】

阜阳市及时启动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歙县“四个坚持”率先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

【信息交流】

90%中央和国家机关已报送专用中文域名

省直管县:推进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


 

【工作动态】

 

省编办分片组织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业务培训

 

102123日,省编办分别在舒城县、马鞍山市组织开展了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业务培训班。张家麟副主任到会并做了专题辅导。各市、县编办主任以及省编办市县处的同志参加了培训。

这次培训是省编办独立设置以来组织的第一次市县编办主任培训班,既是一次机构改革政策的专题学习班、研究班,更是一次加快推进机构改革的再部署、再动员。培训班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精神,介绍和通报省、市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情况,部署县(市、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张家麟指出,自79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行动,扎实细致地开展了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拟定、备案、报批等工作。截止目前,全省17个市,分三批完成了改革方案向中央编办的备案核准和省委、省政府的审批工作。第一批(合肥、铜陵、六安、亳州市)和第二批(宿州、淮北、蚌埠、滁州、芜湖、安庆6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分别于9月中旬和10月上旬由省委办公厅印发,第三批(宣城、池州、巢湖、马鞍山、黄山、淮南、阜阳7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也已经中央编办备案同意,不日将由省委办公厅印发。

张家麟要求,第一批的4个市,要抓紧做好市政府各部门的“三定”工作;第二批的6个市,要及时召开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抓紧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第三批的7个市,要抓紧拟定实施意见,尽快上报省编办,方案一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立即组织实施。力争11月底前各市基本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要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推进和完成七大改革任务,严格执行“三个不突破”要求的底线,要规范机构设置,县级市和较大的县(原三类市和原一、二类县)控制在24个以内,中等县(原三类县)控制在22个以内,小县(原四类县)控制在20个以内,以上均含省下放管理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市辖区政府机构可参照县级政府机构的限额,区分大小(原来由县改为市辖区的,可参照较大县的限额),从严掌握。要抓紧报批方案,县(市、区)改革方案必须在11月上旬上报市委、市政府,11底前完成向省编办备案的工作。在进度安排上,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要压茬或同步进行。

张家麟最后强调指出,全省各级编办必须在打基础、强素质、抓落实上下功夫,不断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要进一步提振精神,增强做好工作的坚定信心。各级编办都要认真组织学习、充分领会前不久省编委领导的批示和罗昌平主任在省编办全体人员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足攻坚克难、志在必得的精气神,真正把这次改革工作抓紧抓实。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着眼于政府机构改革问题的深入思考,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摸清底数、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增强工作的科学性。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树立机构编制部门的良好形象。无论是省编办,还是市级编办、县级编办,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各项基础工作都非常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县级编办,很多地方的基础还非常薄弱,非常不健全、不完善,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廉洁高效地开展工作。紧紧抓住机构编制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推进工作落实,真正把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放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上,以自我加压、克难奋进的拼搏劲头,努力开创我省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综合处)

省编办机关党委正式成立

 

【市县传真】

阜阳市启动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1016,阜阳市编办召开全市编办主任会议。会议学习了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皖办发[2009]16号),阜阳市所属8个县(市、区)的编办主任分别汇报了79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后各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

会议要求,各县(市、区)要按照慎重、按时、细致的原则,制定好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及时启动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

会议强调,为了组织开展好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一是要认真学习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皖办发[2009]16号文件和孙志刚常务副省长在全省市县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把县(市、区)机构改革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在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范围内,精心制定改革方案。三是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和编委负责同志汇报,争取他们的支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并及时与市编办进行通气;四是在时间上要于10月底前正式上报县(市、区)机构改革方案;五是在组织领导方面,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制定,在县(市、区)委、县(市、区)政府领导下,由县(市、区)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县(市、区)编办负责具体工作,按照政策规定和时间要求,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阜阳市编办)

 

歙县“四个坚持”

率先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

 

安徽歙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全省率先启动并完成了县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在机构设置上,坚持不突破省规定的机构限额,明确歙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县政府的工作部门,并按照“撤一建一”原则,组建了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督所(县食品药品稽查大队)。

二、在职能调整上,坚持权责一致,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划给县卫生局,将县卫生局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在编制核定上,坚持不突破省核定的行政、事业编制限额,不足部分在本县内部调剂。

四、在人员配备上,坚持不新增财政人员,从县卫生部门选调10名业务熟练的食品药品执法人员充实到县食品药品监督所工作。

歙县这次实施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体现了保障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指导思想,保证了食品安全法在本县的实施效果。改革后的歙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已实现了职能到位、班子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

(歙县编办)

 

【信息交流】

 

90%中央和国家机关已报送专用中文域名

 

据中新社消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十月二十日在北京召开发布会称,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向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报送了专用中文域名,地方报送工作也在积极开展。

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际多语种域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的互联网域名体系也处在逐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二00八年十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成立了“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并开通了首批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

 他说,设立专用中文域名可有效防止政务部门和公益机构的域名被仿冒,从国际角度看,是为防止政务部门和公益机构的域名与公司企业及个人的域名相似或混淆。

 此外,设立专用中文域名有利于规范中国政务部门和公益机构网上名称,有利于提高政务部门和公益机构网站访问的安全性,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设立专用中文域名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服务提供了准确、便捷的渠道。

据了解,“政务”专用中文域名适用于党政机关、政务部门。包括中国各级党政群机关以及其他具有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公益”专用中文域名适用于从事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包括各类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组织等,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交通、邮政、金融、电信、军工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可申请。

(中国机构网)

 

省直管县:推进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改革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次、探索实施省直管县体制的角度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是对前些年“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抓住了“三农”问题解决的实质,指明了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的改革发展方向,是上层建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改革,对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效能、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层级过多不符合信息化社会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

 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政府层级主要以四级制为主,只是在较大的市和自治州才实行五级制。1982,中央下发51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改革地区体制,在“地市合并”的基础上推行以地级中心城市管理下属县市的“市管县()”体制。在此之前,中国绝大部分县市都是由省级政府派出的专区专员公署或是地区行政公署代为管辖。从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以后,我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变成五级制为主,即中央政府———省级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级政府(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政府(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乡镇政府(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

一般来说,政府层级过多,会造成以下弊端:一是信息传递不畅通,信息传递成本加大;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二是权力运行机制不畅通,容易形成压力型体制,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自主权难以得到落实;三是不符合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行政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不利于调动县级基层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行政效能。

“市管县体制”的弊端

除上述之外,“市管县”体制还特别造成了以下问题: 一是“市管县”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旧有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原本虚设的地区一级变成了实设,不仅增加了政府层级,降低了行政效率,而且与宪法中有关地方行政架构的规定相违背;二是在市与其所辖的县(或县级市)竞争发展过程中,加剧了各个县(或县级市)与市之间在人、财、事三方面的矛盾,加大了市所辖各个县(或县级市)之间的离心力。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由于乡镇工业的兴起和繁荣,有些县级市的实力甚至已经与地级市本市区的经济实力相当,各县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惜在资源、市场、人才、投资等方面与中心城市展开竞争,为争取到项目,市县争相到省城跑计划、跑指标,为争取投资,竞相进行政策攀比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三是由于“市县竞争”造成内耗及资源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等原因,一方面导致中心城市的极度扩张,城市发展没有边界,没有止境的土地征用和旧城改造;另一方面,市所辖县的城市化水平极度落后,虚假城市化现象严重,整体上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更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结构;四是普遍推行“市管县”体制,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严重导致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地级城市普遍能量不足,对周边管辖的广大农村地区无法产生足够的辐射能力;但由于实行“市管县”体制,不得不管辖自己无法带动的县(或县级市)

省直管县体制对问题的解决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减少了政府层级,实现了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在管理流程上,由省直接对县进行管理而不再经过市()这个中间环节,降低了政府交易成本。二是省直管县实现了扩权强县,在行政上弱化了市对县的领导,避免了多层次行政干预对于市场竞争关系的扭曲,大大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省级市场化水平和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在省直管县体制下,地级市的管理范围只是市区和郊区,不再管理周边的广大农村区域;市()与县之间,不再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协商与合作的关系。三是增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省管县财政体制实现了省直接对市、县市的管理,增强了省级财政的直接调控能力,有利于有效分配和利用各种公共资源,使县市政府更有能力、有财力发展县域经济,更有实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发展各种社会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四是省管县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有利于一个省各地区间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科学推进省直管县体制的途径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触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其中利益关系、权力关系的调整,必然会有来自原有体制、人和观念的种种障碍,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科学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一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一刀切。由于各个地方发展的具体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在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上,要对各地“市管县”体制及其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性质及原因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不能盲目;二是尊重历史。对于已经成为市辖区的原有县(或县级市),不应再重新改回县(或县级市);对于还没有成为市辖区的县(或县级市),将其从原有“市管县”体制中分离出来,直接实行省直管县,市不再管辖县(或县级市)只辖区;三是有步骤地综合推进,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域面积、省内市县行政单位数量、人口规模等因素,将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与发展县域经济、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省管县体制改革与相关的推进措施、制度配套。

(中国机构网)

 

 

 

 

 

 

 

本刊邮箱:sbbxxbs@163.comxxbs@ahjgbzw.gov.cn

发:各市、县(区)编办。

抄送:中央编办,省编委领导,省直各单位,各省(市、自治区)编办。

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9月17印发

共印300

上一条: 2009年第12期
下一条: 2009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