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田家贵:27条惠农政策条条“看得见、摸得着”

访问次数: 3036                        发布时间:2010-02-05

[字体: ]

新华网长沙24电(记者 谭剑)“自从一号文件发布以来,省农业厅的一天到晚电话响个不停,几乎都是来咨询一号文件的。”湖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田家贵笑着对记者说。

    2004年到2010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七个“一号文件”。“连续七个一号文件,说明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田家贵说,七年来“一号文件”的内容也在变,但惠农强农的导向没有变,“一号文件”的政策变得越来越实在、支农投入变得越来越大、操作性也变得越来越强。

    27条惠农政策条条“看得见、摸得着”

    “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田家贵说,“这正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我数了数,一号文件中提及的具体政策一共有27条,其中涉及农业的15条,每一条的含金量都很高。”田家贵说,对于湖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一号文件”中的每一条惠农政策都能给农民群众,给农村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比如说一号文件中提及的“三个扩大”,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扩大粮食直补政策受益范围。“这些政策的背后都是中央财政给农民群众的‘真金白银’。”田家贵告诉记者,不断加大的中央补贴力度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以农机购置补贴来说,2008年湖南全省补贴总额只有1.9亿元,2009年迅猛增至6.7亿元。“今年我们提出的目标是‘保八(亿)争十(亿)’,从这两年完成情况看,这一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田家贵说。

    一号文件中还提到的要大力开展对农民、农村的政策性信贷支持,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争取在三年内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田家贵认为,这对农民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

    “从我在农村调查的情况看,有许多农民经过多年的打工积累,已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这些人长年在外面闯荡,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很想回乡做一番事业。”田家贵说,返乡创业的农民最缺的就是资金支持。前些年,一些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农民实际上是存款支持城市的发展。资金流向“农村反哺城市”的现象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十分不利。

    “从今年的一号文件看,中央已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对农业、农村政策性贷款扶持力度,就是要向农业、农村‘输血’。可以预见将来农业、农村的发展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金融环境。”田家贵肯定地说。

  政策“利好”产粮大省

    湖南是我国水稻生产第一大省。近年来,湖南水稻产量保持稳产高产。2009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300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并继续保持全国水稻产量第一大省的地位。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高,仍然困扰着湖南水稻的稳产高产。

    田家贵认为,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到对三农投入要做到“三个优先”,其中包括财政要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这些政策传递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利好”信息。

    湖南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而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于湖南这样的产粮大省来说,无疑将发挥巨大的激励作用。“湖南今年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中,第一个就是确保粮食总产不低于300亿公斤。”田家贵说,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湖南已拟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首先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在20097700万亩的基础上增加100万亩。这一目标已被层层分解到了湖南省的46个产粮重点县。

    与此同时,湖南还将大力扶持种粮大县和种粮大户。在2009年重奖种粮“标兵”县的基础上,湖南今年新增了1400万元奖励资金,用于重奖10个种粮先进县、100名种粮大户以及20家粮食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这些措施的出台,目的就在于提高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对于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使政府、企业和粮农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从湖南的实际情况看,今后要保证粮食稳产高产,最终还是要依靠种粮大户和种粮合作组织。”田家贵说,近几年来湖南的粮食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与集约化,2009年全省种田20亩以上的大户为7.8万户,今年预计可达到10万户。“规模化与集约化是农业发展的必须趋,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这一趋势,确保粮食增产方式的转变。”

    田家贵还透露,在连续多年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后,国务院给湖南下达了增产粮食23亿公斤的计划,预计将投入奖金两百多亿元用挖掘湖南粮食增产潜力。“这对于湖南下一步粮食增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田家贵表示,湖南还将把“湘米”提质作为粮食生产的重头戏来抓。田家贵告诉记者,尽管湖南水稻产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但“湘米”所占的市场份额并不高,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稻米品牌。为解决湘米“多”而不“精”,“多”而不“香”的问题,湖南省将组织科研攻关,从选育稻种、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扶持优质稻加工龙头企业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做大做强“湘米”品牌。

  惠农政策还需增强针对性

    田家贵认为,七个“一号文件”根据各自不同时期的特点,每次都提出了新的政策亮点,农民群众是满意和拥护的。

    比如说今年的“一号文件”规定,中央要对农民购置抗旱机械实施补贴。田家贵认为,这一政策就非常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近几年来,湖南几乎年年都要抗旱”田家贵说,洞庭湖区是湖南最重要的农区,以往年年要防汛,可近年来“水窝子”里旱象日渐显露;而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区,旱情更是有增无减。“气候的变化增加了农业的抗成本,中央的惠农政策也要适时调整。”田家贵说,从湖南的情况看,今年“一号文件”中增加抗旱机械补贴就十分及时。

    但落实到一些具体的激励措施,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细化。“根据地域的不同,中央的补贴政策也要有所区别。”田家贵说,湖南是全国最大的双季稻区,但目前实施的种粮补贴政策并不利于鼓励农民种植双季稻。“算一算账就知道了。”田家贵说,按现在的种粮补贴政策,农民种植一亩水稻可得粮食直补13.5元、农资综合补贴80.6元,但良种补贴却是按早稻每亩10元、中晚稻每亩各15元的标准补贴;这么算下来,种植双季稻的农户仅比种单季稻的农户多每亩10元的补贴。“但从种子、农药、化肥等支出看,双季稻的成本比种植单季稻要高出一倍。”

    “在湖南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双季稻区,这样的政策并不能激励农民种植双季稻。”田家贵说,对于湖南这样以双季稻为主的地区,现行的补贴政策明显不太公平。

    此外,国家在确定粮食补贴时仍是根据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田土到户的情况来落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农民早已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搬迁。这些人的田土早已转包给其他的种粮大户种植,但补贴却照拿不误,在很多地区出现了“种粮的拿不到补贴,不种粮的反倒有补贴”的状况,不利于鼓励种粮大户,也不利于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各地农业、农村发展程度不一,情况各异;但我们希望中央在下一步制定惠农政策时能够更多地考虑地或差异,出台针对性、激励性更强的惠农政策。”田家贵说。(编辑:章斌)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