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 繁花满园——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访问次数: 1969                        发布时间:2010-08-12

[字体: ]

一步步推进改革进程,一天天积聚文化力量,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健步向前,释放出无限活力。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品牌愈发响亮,“文化惠民”让城乡百姓的生活更加精彩;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从“办文化”到“管文化”,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加明晰、到位,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改革无终点,创新无止境。省委书记张宝顺明确要求,全省宣传文化战线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安徽,正在努力走出一条坚持正确方向、体现时代要求、展示徽风皖韵的文化发展之路!

  好戏连台争创“文化金牌”

  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打造艺术佳作、擦亮文化品牌提供新的机遇,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徽派精品和特色文化品牌成为江淮大地靓丽名片。

  话剧《万世根本》被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重点剧目,两度晋京演出;以沈浩事迹为题材的电影《第一书记》、话剧《魂系小岗》受到观众和专家一致好评;电影《农民工》和《十八个手印》入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十部重点国产影片”;《全宋文》、《徽州文化全书》等24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新四军》等28部影视作品获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100多部戏剧、舞蹈获文华奖、群星奖、荷花奖;新编黄梅戏《雷雨》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共有96部作品获得全国性大奖。在第十一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有5个项目6部作品获奖,与上海、山东等省市并列第七,排名较上届前移10位。

  “聚焦农民、歌颂农民、表现农民、塑造农民”,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在全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滁州市举办。一个为八亿农民打造的文化品牌,在安徽深厚的土地上大放光彩。 “全国各式各样的歌会、晚会很多,但农民歌会从来没有办过。 ”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对安徽敢为人先的做法大加赞赏。“这台歌会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以中国农民为主角、以中国农村为舞台、以中国农业为题材,没有先例。”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农歌会是个好的开始,应该继续谱写新的乐章。去年11月,第二届农民歌会再次在滁州唱响。农歌会筹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完全有信心把农歌会打造成一个留得下、传得出、高水平,具有安徽特色、中国一流的文化品牌! ”

  7年时间,19场演出,现场观众40多万人次……以“讴歌建设者、赞颂新成就、展示新风貌”为主题的“江淮情”大型演出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践行“三贴近”,巧妙地将当地历史、文化、艺术融合起来,为基层干部群众奉献了精美的精神食粮,成功地谱写了精彩的艺术篇章,成为富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江淮情”演出在家门口上演,乡亲们、职工们无不欢欣鼓舞。

  年过九旬的陈敬芝是“安徽省十大花鼓灯老艺人”之一,在淮河流域早已家喻户晓。 1990年,全省第一届花鼓灯会成功举办,使老人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的春天。从此,他在全国名声大振,各地艺术学校、歌舞团等纷纷请他前去指点花鼓灯艺术。至今,我省共举办了8届安徽花鼓灯会,打造了一块地方文化的金字招牌。

  文化的生命源自特色,特色的力量在于品牌。我省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群众文化基础较好。各地充分挖掘传统地方文化,注入现代精神元素,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黄山徽文化艺术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淮南豆腐文化节、铜陵青铜文化节……各种群众性文化节庆影响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日益彰显。以文化节庆为载体,农民文化节、乡村歌手赛、唢呐大赛、民俗“踩街”等活动蓬勃开展,基层群众参与热情高涨,进一步增强了这些文化品牌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公共文化踏上“均衡跳板”

  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近年来,我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努力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公共文化的灿烂阳光洒满江淮大地。

  看电视“雪花飞舞”,听广播“嗓音沙哑”……这种状况对于铜陵县胥坝乡江心洲上的40多户渔民来说,已成为历史。 “现在拉了有线,比在船上架天线强多了,32个频道个个都很清晰! ”村民王秀华看着黄梅戏,笑得合不拢嘴……2007年以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等相继纳入民生工程大盘子;2008年,省里首次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为文化惠民工程“提档加速”。截至目前,27473个“盲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00多个,农家书屋910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28000多个,初步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合肥大剧院“凭水临风”、安徽报业大厦“扬帆起航”、省广电中心“凤凰腾飞”……近年来,全省共投资上百亿元,建成黄山徽州文化博物馆、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等49个标志性文化设施,构筑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骨干;全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建设加快推进,黄山区文化馆、凤台县图书馆等20个县级“两馆”陆续建成……在2008年全省49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2009年新增22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71个博物馆的教育和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突破1081万册,各类文化馆每年举办展览3500个左右。

  “到天鹅湖散步,到大剧院看演出。 ”虎年新春以来,一种新兴的市民文化正在省城合肥形成。 200912月底,合肥市将新落成的合肥大剧院交给北京保利剧院运营管理,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大众新模式。半年时间内,合肥大剧院举行演出77场,接待观众近8万人,《费加罗的婚礼》、《天鹅湖》、《睡美人》等经典名作飞入寻常百姓家。 “花最少的钱给群众提供最优的服务。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也要增强市场观念,加强成本核算。 ”合肥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投资1800万元的马鞍山市图书馆信息化平台正在紧张建设中,该平台将马鞍山市馆、区县馆及社区分馆(服务点)连为一体,今后,读者凭一张读者证便可在任何一个馆或服务点借书还书。省图书馆与《新安晚报》联办的“新安百姓大讲堂”,芜湖市图书馆承办的“中江大讲堂”,关注市民文化素养、文明素质、幸福指数及社会热点问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登台讲座,成为当地百姓周末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转变职能实现“管办分离”

  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依法管理,成为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重点。2005年,省新闻出版局所属11家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并整合3家印刷企业,成立安徽出版集团,多年政企政事合一、管办不分的体制得到根本性转变。面对新形势,省新闻出版局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确立了“服务支持、规范监管、创优环境、做大做强”的工作思路。从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到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新闻出版局积极搭台,引导文化企业阔步走出去,近年来,“出版皖军”版权输出成果丰硕,位居全国前列。在时代出版、皖新传媒上市筹备过程中,局里靠前服务、特事特办,优质、高效地办理相关程序,加快了两支文化新股上市的步伐。新兴媒体“风起云涌”,为了抢占行业发展先机,新闻出版局积极扶持报业集团旗下重点新闻网站中安在线做大做强。开通“网上问政”平台,及时解疑释惑、通达社情民意,成为政民互动新桥梁,平台开通以来,网民每天上传各类意见建议200多条;开拓网络电视、手机报、语音报、网络购物等新业态,网站收入大幅攀升;创办中国安徽英文网站,向欧美主流人群宣传安徽新变化、展示安徽新形象……近年来,中安在线亮点频闪,日点击量突破800万,在全国省级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中的综合排名一直处于前列。

  新闻出版系统完成“局社分开”,广电系统完成“局台分开”,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完成“三局合一”,全省逐步实现了由“办”向“管”、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全社会的转变。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大包大揽,市场的事交给市场主体办。我们要做的是运用资金、政策杠杆撬动文化市场主体服务大众、规范经营、做大做强。 ”芜湖市文化委员会主任宋建华介绍说,“三局合一”后,文化委积极参与制定《芜湖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芜湖市动漫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网吧、演艺市场管理,大力扶持芜湖县民营剧团进京展演,努力抓导向、抓规范、抓扶持。

  “能不管的,尽量少管”,“不该管的,坚决退出”,“应该管的,必须管好”,蚌埠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谢克林如此理解文化管理职能的转变。在他看来,网吧监管、“扫黄打非”等是“必须管好”的。去年,蚌埠整合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经费、待遇有了保障,职责进一步明晰,执法效率大大提高,查获了一批有影响的盗版侵权大案。

  和蚌埠一样,全省其它市县也陆续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制度上了墙、服装上了身、文件上了柜、执法水平上了台阶。今年,在平安世博等专项行动中,地方文化市场专项行动打出的“组合拳”,与往年各自为政的“散拳”相比,显得格外有力。随着执法力量的增强,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还将“扫黄打非”的触角向乡镇延伸,逐步扫除农村文化市场的盲点、难点。

  文化照亮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安徽文化建设正迈上一个新的更高起点!(记者李跃波)

  

      相 关 链 接 :

搏风击浪 勇立潮头——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二

春潮涌江淮 风劲正扬帆——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