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所工程师成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访问次数: 2060                        发布时间:2010-08-23

[字体: ]

两次飞行绘出玉树震后地图

38所工程师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今年4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抗灾一线需要第一手的灾情评估。位于合肥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当晚接到命令,该所研制的SAR雷达测绘系统需立即赶赴灾区。该系统总体负责人孙龙工程师飞驰玉树后,帮助完成两次飞行,获取震后灾区图像约1万平方公里,为抢险救灾、灾情分析及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珍贵、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日前,孙龙因为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图像专机送到北京

  “那时都希望自己能长翅膀飞起来。 ”孙龙说,从14日晚2010出发,到1612点抵达格尔木,他们带着设备从一个机场奔赴另一个机场。

  格尔木地处高原,而且气候干燥。经过一天一夜的奔波,抵达格尔木当晚,孙龙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欲裂、嘴唇干裂。但是为了尽快获取灾区高精度雷达图像信息,孙龙还是坚持着和相关协作单位协商制定了飞行计划、制定航线、恢复并测试雷达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至次日凌晨。

  417日凌晨500,孙龙就出现在机场通电测试现场。当天720,飞机第一次飞行。 1100,飞机完成5条航线、500公里的飞行任务,共获取近5000平方公里重灾区区域数据。当天下午1400,孙龙和项目组一起,拿出了第一幅雷达图像;1700,项目组处理完重灾区结古镇区域的图像,并将图像专机送至北京及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收到图像后,国家测绘局、试飞院领导用激动振奋的声音告诉项目组:画面非常清晰!对分析灾情帮助很大!

  5天休息不到20小时

  虽然大家都很疲惫,但这一消息极大地鼓舞了项目组。当晚,孙龙又和项目组一起,通宵奋战,将当天飞行数据全部处理完毕,并实时发送北京和救灾指挥中心,用于灾情解译。

  419,再次飞行,这天,他们成功获取了7条航线、近700公里、约5000平方公里的震后灾区图像,并再次通宵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发送北京。

  从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5天中,孙龙休息不超过20个小时。他和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及时获取玉树重灾区结古镇及其周边地区近1万平方公里高分辨率图像,用于抗震救灾指挥决策、灾民安置、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等救灾工作。

  鉴于38所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孙龙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许明 祖春玲)

 

信息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