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光怪陆离又自相矛盾的论调。究其原因,这恰恰反映了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对中国的历史定位和国际角色认知的复杂化和多元化。
这一方面源于中国发展是首次以和平方式实现的,是在国内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存在一些问题的背景下发展的,因而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从不同角度会解读出不同的结论。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日益发展,各国因为处在不同的角度、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因而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期待,希望搭顺风车;有的嫉妒,心怀不满;有的感到威胁,力图防范甚至阻遏。甚至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利益集团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的看法和心态都会发生变化。
无论如何,只要中国继续和平发展,只要中国与世界关系进一步密切,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新的奇谈怪论就会不断涌现。对于日益发展的中国而言,既要正视这些论调,妥善应对,避免谬论、偏见以讹传讹,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部环境,但也不要过于敏感,草木皆兵。每种论调虽反映了一部分人的认知,甚至是偏见或居心叵测,但未必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叫一叫可能就最终会销声匿迹。总而言之,中国应学会在坦然面对各种论调中走自己的路。
谬论一: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在冷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内一直主导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思维,并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战略。从历史上看,中国威胁论的版本很多。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威廉二世的“黄祸论”。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也曾炒作过"中国威胁论"。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出现在冷战后,其背景是苏联威胁消失以后,中国经济、军事逐渐强大,"中国威胁论"开始在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泛滥起来。
“中国威胁论”虽然影响着一些国家的对华政策,但并未影响到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此类“中国威胁论”更像是一种舆论战和心理战的武器,试图以此来影响中国的对外行动和外部环境。频频出现的“中国威胁论”提醒我们,在争夺国际舆论方面,我们需要更完善也更全面的一整套应对策略。对于此类舆论战和心理战招数,必须予以及时而恰当的回应。
美国国防部发表的2010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列举的中国1996-2009年度GDP和军费柱状图
讲到“中国威胁论”其实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借口就是“黄祸论”,实际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前身。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中国威胁论”从未消失过,处于一些国家的战略考虑,这种论调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原本判断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步苏联后尘会迅速土崩瓦解的西方国家,更不愿看到和相信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于是利用他们掌握的国际舆论优势,纷纷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
就目前来看,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舆论兴奋点的转移和中国国内中心工作的调整,“中国威胁论”也就在不同的时间段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过去,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强调中国军事威胁为主。但如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环境、科技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为“中国威胁论”覆盖的范围。 <<<详细
就在美国主流社会日益以成熟与理性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之时,美国《商业周刊》却抛出一篇奇谈怪论,声称来自中国的“假冒芯片”导致美军直升机在伊拉克或阿富汗坠毁,不仅“对美军作战能力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方便中国间谍窃取机密”。
和美国少数媒体此前妖魔化中国的“作品”类似,这篇长达7页的报道充斥了偷换概念和扭曲事实等手法。作者的用意或许是为了“吸引眼球”,但拿站不住脚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当卖点,却不仅让人怀疑其贸易和科技常识,更让人质疑其职业操守。美国官方至今不予评论,许多读者却已在《商业周刊》网站上留言,对文章的真实性和动机提出了疑问。
有读者指出,《商业周刊》文章所指“中国假冒芯片”,其实原本是美国淘汰的旧芯片。这些旧芯片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已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产业链,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义。一些企业回收美国旧芯片后重新加工,在国际市场销售时注明了不是原产品,也并非有意售予美军。美国军方通过中间商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芯片,用于军事领域,其实是其自身的把关问题。<<<详细
漫画
印度国内对“中国威胁论”的炒作,显然是试图干扰中国与其邻国的正常交往;英国等国媒体的炒作,则不乏挑拨中印关系的意味。
近年来,印度媒体开始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日本、英国等国的媒体也陆续跟进,似乎中国正在对印度等国家构成严重威胁。此类论调并非第一次问世,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对此,我们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应对策略。
印度空军参谋长称,中国“是比巴基斯坦更大的威胁”。印度媒体热议所谓的“中国威胁”,有的媒体称中国可能是印度最大的外部安全威胁。印度此轮“中国威胁论”与其邻国斯里兰卡的局势息息相关。随着斯里兰卡政府军剿灭猛虎组织,印度国内开始出现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向斯政府提供武器,借此扩大在斯的影响力。随后,英国和日本的一些媒体也加入炒作行列,进一步渲染中国对印度的“威胁”:称中国正在构建对印度的包围圈,猜测两国可能展开军备竞赛。
在印度国内,“中国威胁论”向来都不乏市场。不少印度人认为,印度洋就是印度的地盘,印度周边的南亚诸国就是印度的小兄弟,其他大国与这些国家正常交往都免不了会受到印度的种种猜疑,往往被解读为对印度的威胁或包围。而一些西方媒体也乐于推波助澜。<<<详细
谬论二:中国崩溃论
早在本世纪初,“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调曾流行过一阵子。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不少西方经济学家撰文,认为中国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巨大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步入死胡同,中国终将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
其实,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中国经济“崩溃论”时有出现,动机各有不同:有的是以偏见代替理性,有的是夸大其词、博取关注,少数则是唱衰中国、做空渔利。然而,不管是哪一种中国经济“崩溃论”,都明显缺乏对中国问题的全面、深入了解,也明显缺乏对中国问题的客观、平衡的分析。
客观地说,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后续影响还可能以未知的形式波及中国,加之中国经济的内生性问题,未来经济发展可能面临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需要中国及所有市场参与者基于对中国经济的清醒认识,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冷静的态度理性应对。
麦嘉华被称作“末日博士”(漫画 王建明)
以悲观预测闻名的国际投资分析师麦嘉华,面对美国彭博新闻社发表了一番有关中国经济的高谈阔论:“泡沫化的信号全都出现了,无论如何,中国经济都将放缓,甚至是在未来9-12个月内崩溃”。
当很多人都惊叹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时,麦嘉华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另类。近期,随着中国紧缩房地产业,A股市场的大幅跳水,通胀预期的逐渐升温,国际上看空中国经济的声音突然增多。以麦嘉华为代表的一批国外经济学家和对冲基金经理,纷纷加入到“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大合唱中。有专家认为,时隔10年后,“中国经济崩溃论”再度浮出水面,背后有着复杂的利益因素,不排除某些投资者正在利用看空中国的声音来布局做空中国。
今年年初,有关“中国经济站在悬崖”的论调开始在一些西方媒体露头。进入四五月份,这早以不算“新闻”的旧调子愈发高涨了起来,麦嘉华、詹姆斯·查诺斯、肯尼斯·罗格夫等几位西方大腕级对冲基金经理及经济学家,集中向中国经济的“软肋”开火。
华尔街著名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声称,中国飙升的房地产业,是由大量涌入的投机资本支撑起来的,中国的情况比“迪拜糟糕1000倍,甚至更严重”。他甚至怀疑,超过8%的经济增长,“是中国伪造”的。香港对冲基金“独立战略”总裁大卫·罗奇近日指出,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目前已“站在悬崖边”,“面临着银行大规模放贷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冲击”。<<<详细
像“中美共同体”和“G
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众多权威机构则对中国经济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在2010年4月下旬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0.0%,2011年将增长9.9%,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经济将保持缓慢增长。
有着“股神”之称的美国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5月初在其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也表示,中国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经济体,他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
“崩溃论”者更是低估了中国政府对经济金融风险的调控能力。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问题是事实,但政府最近相继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初见成效的事实说明,政府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金融中各种风险可以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这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详细
在股市连续下降的阴影中,“中国崩溃论”再次浮出水面。有“末日博士”之称的国际投资咨询师麦嘉华(MarcFaber)表示,中国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表明,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他以此为据进一步预言:中国经济增长将在近期显著放慢,并可能在9至12个月内崩溃。
这些年国际上有截然相反的两个论调一直在交替鼓噪着。第一个论调是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越来越强大,已经对世界构成威胁。中国威胁论的背后潜台词是,遏制中国的声音。特别是在本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给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不小贡献,西方一些国家更加不舒服了,更加害怕了,一股遏制中国的潮流涌动的更加汹涌。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大肆抬头,中国对外贸易摩擦迅速升级。
另一个声音是中国崩溃论。本来金融危机后,这种声音已经偃旗息鼓,越来越弱。但是,从2009年中国房地产价格非理性上涨,泡沫被迅速吹大,金融风险有所抬头后,中国崩溃论的声音再次出现。特别是
谬论三:中国傲慢论
在美国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中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傲慢”,甚至不把美国放在眼里,对美国具有明显的“挑战”意味。因此,在美国国内,主张对中国不能再“迁就”,而应采取更加强硬政策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
其实,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仍面临诸多国内国际挑战,中国既没有傲慢的资本,也没有傲慢的意愿。办好自己的事,让中国老百姓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才是中国政府最关心的事。而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即使在中国仍很穷困的时候,中国也从不曾退缩,所以所谓的中国“傲慢论”、“强硬论”与事实并不相符,这种偏见对中国和世界都绝非幸事。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发展不会影响任何国家,中国不发达的时候不称霸,中国即使发达了,也不称霸,永远不称霸!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即使是中国很穷的时候,我们也是铮铮铁骨。
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主张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解决当前国际经济和政治的重大问题。中国对不发达国家实行的援助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详细
最近,经常能听到西方一些媒体和学者批评中国“傲慢、强硬”。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中国对美国的错误决策》一文,认为中国强烈反对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会见达赖、反对美国对台军售是错误的,他将当前中美关系跌入谷底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国内民族主义升温以及中国的傲慢和过于自信。约瑟夫·奈认为中国没有认清以下事实:美国并没有衰落。
约瑟夫奈是令人尊敬的学者,提出过“软实力”、“巧实力”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概念。但是,与其他批评中国“傲慢”的人一样,这位哈佛教授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严谨与说服力。 <<<详细
强烈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见达赖、强烈反对美国对台军售,在IMF、联合国哥本哈根会议上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声音……最两年,诸多表现让外界感到“低调”的中国变了。在国际社会,一些国家还刮起了“中国傲慢论”。
近期,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撰文将前一阵中美关系跌入谷底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国内民族主义升温以及中国的傲慢和过于自信”。
中国“傲慢”?中美之间前一轮的紧张关系是否已经得到缓和?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有何新特点?日前,在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举办的“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理论与政策”论坛上,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与会的四位国际问题著名专家,共论此题。
沈大伟:我不认为“傲慢”是界定中国近来态度的正确词汇。我觉得中国近来的确表现得自信,在一些问题上甚至有点强硬,我认为“非常自信”比“傲慢”更为准确。这影响了中美关系,也影响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当然,过去的150多年来,西方人对待中国十分傲慢,现在又有何理由说中国人很傲慢呢?
陶文钊: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不少美国人认为中国强硬,甚至傲慢。我们认为不是这样,中国是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但绝不会去挑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中国现在的国力与美国还相差很远。但同时,美国对中国也应表现出相应的尊重。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更加均衡的中美关系。
王建伟:当前西方确实觉得中国外交有些变化,包括学者也好,官员也好,讲话的底气比较足,用中国的话来讲就是“比较牛”,他们觉得中国以前不是这样。比如,美国觉得中国以前比较谦虚、低调,现在中国一下变得比较敢于说话,对一些问题毫不客气。
其实当前国内主流思想仍是韬光养晦,而国外外交界对此认识并不够。最近,美国对台军售案发生后,媒体上强硬的声音比较多,西方特别像美国觉得这可能代表中国主流的声音,很多美国人也这么解释。于是他们会觉得中国整个外交正在趋于一个比较强硬的态势。 <<<详细
谬论四:中国独秀论
客观地看,中国国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已今非昔比,外界也已认识到,要解决国际重大问题离不开中国参与。然而,人们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同样对中国产生了严重冲击。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都指出,金融危机下,中国也面临许多严峻考验。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上亿贫困人口,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虽多,但平均到个人,依然是一个资本穷国。
“中国独秀论”的鼓吹者看似在“美言”中国,其实是试图借此压迫中国承担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同时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曾几何时,“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大行其道。诸如“中国抢夺石油资源造成高油价”、“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加剧世界粮荒”、“中国大量出口威胁其他国家就业”等一系列莫须有指责竞相出炉,一些国家借此对中国挥舞保护主义大棒。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威胁论”略有平息,“中国独秀论”却又露出苗头。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中国是最大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应该承担起“更多重任”甚至“拯救世界”。
人们应该看到,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复苏过程中取得了成绩,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此外,中国经济存在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缓解,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具有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努力保持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是其真正的国际责任所在。 <<<详细
近年来,西方舆论中不时出现有关中国的种种奇谈怪论,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最近又冒出了“中国独秀论”,声称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西方经济困难重重,而中国成为最大赢家。
国际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独秀论”的鼓吹者看似在“美言”中国,其实是试图借此压迫中国承担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同时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独秀”了吗?这个“捧杀”中国的论调站得住脚吗?对此,巴西实用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辛特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用事实给出了答案。
辛特拉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了正确的税收和货币政策,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较轻,发展速度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如巴西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了同比增长9%的罕见高速。同样,印度和中国也实现了较高的增长率。 <<<详细
“独秀论”和“衰退论”:诱惑与施压中国承担超额责任的“变种”
吹捧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一马当先,是最大赢家的“独秀论”还未平息,西方舆论又密集散播起“衰退论”来唱空中国,制造世界恐慌。“独秀论”和“衰退论”,其实是西方一些人“捧杀”和“棒杀”并举、诱惑与施压兼行,让中国承担超能力国际责任的“变种”。
美国知名经济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29日宣布,由于“计算错误”,将中国4月领先经济指标由上升1.7%向下大幅修正为上升0.3%,升幅低于3月的1.2%。与GDP等滞后数据不同,领先经济指标在反映经济前景方面更加灵敏,因而也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界的重视。领先经济指标下降,显示经济扩张可能降温。 <<<详细
谬论五:中国责任论
冷静观察当前热炒的“中国责任论”风潮,人们可看到一红一白“两张脸”:唱红脸者夸大中国的经济表现,动辄将一些不符实际的高帽加诸中国,仿佛中国真成了世界经济的“救世主”;唱白脸者将国际金融危机归咎于全球失衡,又将失衡主要归到中国头上,由此要求中国“转变政策”,承担更多责任。
的确,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国力已今非昔比,很多国际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这是事实。但值得警惕的是,唱红脸者抛出高帽,溢美不断,主旨是“捧”,试图捧得你对号入座,然后提高“要价”,要求中国承担超出实际能力的“责任”。而白脸者主旨是“批”,提出难以自圆其说、与现实相悖的“立论”,借此占据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然后发号施令,行的是“责任杀人”。
中国外长杨洁篪指出,国际力量正逐步向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这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必然结果;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在许多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的立场主张和利益诉求没有得到足够尊重和重视;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团结合作,争取在国际组织中平等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权益。这个看法是理性、清醒的。
世界南北差距、东西方发展水平和实力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依然占据着世界发展的制高点和最高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然在饱受各种壁垒和技术学习限制的情况下苦苦追赶。中国不会被迷糊而忘乎所以。 <<<详细
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如何?一度沸沸扬扬的“世界第二”论,
有扎实数据说话,西方世界顿时再度热炒“一个新的经济超级大国”诞生。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债权国、已是发达国家、超日赶美……此前对中国经济实力一系列或真或假的渲染,俨然地球是围绕中国在转,似乎世界经济中的任何问题都因中国而起。然而,这其中固然有善意者希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分享收益,并渴望中国成为制衡国际霸权的积极力量,也不乏非善意者在借机制造“捧杀”陷阱。 <<<详细
第一,某些西方人士明“捧”实“压”。在他们看来,中国是最大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外汇储备高,应该承担起“更多重任”甚至“拯救世界”。他们因此要求中国在贸易投资、气候变化、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作出更多让步。
第二,某些西方人士借“批”卸责,试图模糊焦点,推脱自身责任。众所周知,此次金融危机肇始于发达国家,华尔街金融衍生品泛滥、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失灵、国际金融体系不合理,是危机之源。一些西方人士高唱“中国责任论”,不过是将矛头转向别人,掩盖、模糊危机的真正原因。同时,通过将矛盾引向中国,挑拨中国和其他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第三,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国力不断提升,成为某些西方人士的心病。在冷战心态主导下,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渲染中国的责任,迫使中国承担超出其能力的责任,试图为中国的发展制造麻烦。 <<<详细
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的论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崩溃论。其中,机遇论和崩溃论始终是比较边缘化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次之。
但是,伴随着中国自身国力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结构性位置的不断提升,关于中国责任的话题在国内外持续升温。 <<<详细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