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终身教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

访问次数: 1430                        发布时间:2010-09-08

[字体: ]

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十一五期间,上海终身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两大方面:一是已初步建成覆盖各类人群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社区教育、民办非学历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二是已初步形成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格局,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等四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包括上海书展、上海科技节等一大批受欢迎的市民学习品牌项目蓬勃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上海终身教育工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终身教育发展规划和措施,走在了全国社区教育的前列,例如:以社区学院功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综合平台建设;以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基础平台建设;以上海终身学习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老年教育、农村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公益性平台建设;以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工作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建设;以学分银行的探索与试验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衔接;以上海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创新上海终身教育体制机制。

  一、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为了让市民能够出了家门就进校门,需要构建从摇篮到拐杖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上海已初步建成覆盖各类人群的终身教育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教育蓬勃发展

  社区教育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元的学习需求,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2007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大会,标志着上海社区教育工作开始向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一较高层次的目标推进。

  1、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社区学院由13个发展到了18个,社区学校增至220所,居村委教学点达6000多个,共开设社科类、语言类、科技类等8大类六百多门课程,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和220个街道乡镇,正式形成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市民教育,并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学龄前儿童教育提供服务。

  2、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工作广泛开展

  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工作是终身教育体系内涵建设的重点,十一五期间,上海的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由5个增至13个,占全市18个区县总数的72%;闸北区、徐汇区、浦东新区和嘉定区等四个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占全国34个示范区的12%2009年初,上海第二轮实验街镇工作正式启动,有117个街镇被确定第二轮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道(乡镇),占全市街镇总数的一半以上。

  3、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有保障

  上海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目前上海人均社区教育经费已达到3元,而且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切实保障了社区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服务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元的学习需求。例如,静安区的静安白领学堂,它为这个区内百余幢商务楼宇中的10万白领撑起了一个精神家园。学堂推出的六大特色项目,集学习、交友、修身养性、自我展示和职业生涯导航为一体,让职业人士工作之余体验一段别有洞天的学习经历;而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社区学校的老年多功能读报组则满足了老年人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民情及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的良好愿望……

  (二)民办非学历教育规范化发展

  民办非学历教育,属于社会力量办学,满足了市民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上海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规范:明确了准入标准,完善审批管理,规范准入审批,加强对民非院校日常监管,同时,从2008年开通民非院校查询平台,向社会公开办学信息,满足就学需求。

  截止200912月,上海市由政府教育部门审批和管理的各类民非院校共有1364所。其中,具有高等非学历教育办学资质的进修学院为267所;从事中等及以下非学历教育培训服务的进修学校为1097所。2009年度全市民非院校就读学员总数265.4万人次。全市各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新设立的民非院校131所。

  (三)农村成人教育扎实推进

  农村教育一直是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公益性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上海农村成人教育扎实推进,积极开展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目前全市现有118所成校,专职教师达到了690人,每年培训人数达225万人以上。

  农村信息化培训也卓有成效。上海市教委会同上海市信息委从2008年起启动实施了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在上海市闵行、嘉定、宝山、浦东新区、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和崇明9个郊区县开展培训普及工程,仅20082009年两年时间,就已完成57659人的培训和417899人的宣传普及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也获得长足发展。仅2008年和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培训量就达909539人次;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仅2009年就设立燎原计划项目219个,培训人数达711924人。

  (四)继续教育发展迅速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继续教育的重点始终放在信息技术、现代制造业、现代管理以及现代农业四大领域,并按照各领域现状、人才基础及培训条件分步实施知识更新工程。

  培训人数和范围逐年增长。2009年,在现代制造业领域共计培训19178人次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在农业、林业和水利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达6060人次;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领域有17280人次的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考核;在现代管理领域,有来自经济系列28160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专题培训,另有17485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知识产权共需科目的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

  在党员干部的继续教育方面,较为突出的是通过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对党员干部进行远程教育。从2007年开始,每年新增的注册人数都在45000人以上,利用上海终身教育平台网络体系235个学习点和12T容量的上海终身教育资源,在全市共建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终端站点11736个,其中街道、镇级站点321个,村级站点1677个,居民区站点3223个,其他党组织站点6515个,基本实现了对街、镇、村、居的全覆盖,发布资源达到1985小时,课件入库量达到2000小时。

  (五)老年教育稳步有效推进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公益性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教育逐渐引起各方的关注,而且在上海,再就业已不再是老年人退休后发挥余热的唯一选择。老人们更愿意通过老有所学,实现老有所为

  在20094月举办的第六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上,上海市杨浦区定海老年学校的书画教师、年过七旬的杨竹君老先生亲临现场作画。杨老从小喜欢书画艺术,由于工作原因没有机会进入专业美术学院深造,但他一直没有放弃。退休后,他开始遍访名师,学习国画。几年间,他的艺术造诣突飞猛进,其书画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并在朵云轩举办了个人画展。其间,他还受聘义务担任上海市老年学校的书画教师,不取一分报酬。他说:我很高兴能继续用自己的特长和老年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绘画经验、心得,互相学习交流。虽然我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拼搏,但也是换种方式服务社会。

  十一五期间,上海老年教育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共有老年大学62所,学员人数52861个;共有老年学校216个,学员人数141030个;共有老年教学点4032个,学员人数182384个;在老年远程教育方面,全市共有集体收视点3976个,收视人数216689;在老年社会教育方面,共有52953个组队,参加人数1071097。本市参加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60周岁及以上学员376275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2.5%;参加远程老年大学学习的60周岁及以上的学员216689人,占老年人总数的7.2%。

  (六)职业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发展良好

  十一五期间,上海职业培训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仅2009年,参加学历教育的职工就达21582人,各单位参加培训的职工人数为320949人,共有1138272人次参加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培训。

  而联合各有关单位、机构、组织和区县政府,依托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进行的文化与法律知识、职业与岗位技能培训,则使外来务工人员获益匪浅,进一步完善了上海终身教育体系公益性平台的建设。

  (七)上海终身学习网持续建设

  网络学习由于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诸多优点,已逐渐成为构建终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环节。20094月,上海终身教育的又一平台──上海终身学习网开通,首批就整合完成了3000小时的在线课件供市民免费学习;今年7月,上海市终身学习网百万市民学习资源系统也建成启动。目前该系统相关网站群服务的学习者已超过196万,直接访问人次已超过2.3亿。

  (八)上海开放大学全国率先成立

  为打造上海终身教育发展的新载体。今年723日,全国首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新建立的上海开放大学,既能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又能开展职业培训和文化休闲教育。进一步推进了全市终身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上海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上海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一大创举。

  (九)学分银行持续探索实践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上海还设定近期和远期两大目标来创建学分银行,目前已在三方面展开试点:在电视大学、区县业余大学、成人高中阶段学校开展学分互认试点;以电视大学为核心开展单向认定普通高校课程学分试点;在部分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的试点。

二、学习型组织持续深入发展

  发展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上海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市民学习品牌项目作为开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认真实施,扎实推进。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格局。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等四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市民学习品牌项目蓬勃开展。

  (一)学习型组织创建成效显著

  上海市学习办自2007年成立后,与各责任单位共同调研,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制定上海市四类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指标,加强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引导和管理。2008年上海市学习办与职能单位分别组织10个机关、12个街镇、10家企业和3个街道的有关家庭,共35个单位开展创建试点。2009年创建工作全面展开,上海市有73家机关、55个街镇、119家企事业单位和1000户家庭开展创建活动。今年参加市级创建活动的则达300家市和区的党政机关、7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和1000户家庭。期间,涌现出了市高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上海海关、市级机关党委、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普陀区长寿路街道、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杨浦区五角场街道、上海电信、上海第一建筑、上海宝钢和上海复星等一大批学习型组织创建典型。比如,让上海市闸北区大宁路街道居民深感自豪的,就是楼内悬挂的一个个让人心动的铜牌:读书楼、科普楼、健康楼……

  而且,浦东新区等4个城区还被全国妇联等5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有40个街镇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

  (二)市民学习品牌项目蓬勃开展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论书活动、上海科技节、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东方讲坛、上图讲座、双休日专题讲座、上海书展、迎世博学双语活动、迎世博百万市民学环保活动、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擂台赛……这些市民学习品牌项目,在上海大多已有较长的举办历史,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覆盖面广,且均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广大市民积极踊跃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学习,精彩人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理念蔚然成风。

  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使上海终身教育工作硕果累累: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职工的继续教育、成人的非学历教育、老年人的闲暇教育等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全市、惠及所有上海市民;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等各类学习型组织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上海还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2010上海国际终身学习论坛,产生了深远的区域和国际影响。

  时至金秋,上海终身教育的又一力作──《上海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已被上海市人大列为2010年正式立法项目。它的出台将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也必将更有力地促进上海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信息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