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政府机构改革于七月底已圆满完成,实现了五个到位,即:机构按规定设置到位、部门职责界定到位、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到位、部门“三定”协商一致落实到位、“三定”规定印发到位。在这轮市政府机构改革中,宁国市严格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在坚守机构设置限额、编制总量“两不超”底线,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上下功夫,全力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和廉洁型政府。
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宁国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26个减少为25个,将市人事局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了有效整合。通过改革调整,政府部门共调整59项职责,较好地理顺了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转变了政府职能。
为搞好这次机构改革,他们深入到涉及机构变更、职能调整、工作任务变化的市直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广泛听取部门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逐一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市编办多次召开主任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政府机构改革的文件精神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结合宁国实际,提出机构改革的初步方案。机构改革初步方案出台后,市长办公会、市编委会和市委常委会多次开会,进行了讨论,修改完善,报请审批。改革方案批复后,宁国市迅速出台了市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召开了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精心组织实施方案,确保市政府机构改革期间班子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间断、国有资产不流失。如人事、劳动整合后迅速召开了工作对接会,实现了机构合、班子合、工作合、思想合的新局面。
机构改革动员会后,宁国市编办及时出台了《关于做好市政府机构改革“三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三定”工作的相关要求。为科学制定部门“三定”规定,他们还对市政府工作部门人事干部进行讲解培训,就“三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范围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审批程序进行了重新明确和统一,规范了“三定”的模式,提高了部门“三定”草案的质量。在“三定”草案的审核中,他们按照统一的原则标准。在部门职责界定上,坚持上下基本对应、政事分开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做到能对口的尽量对口,不能对口的其职责落实到相对应单位。按照此原则,他们从实际出发,将原工业局承担的指导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职责,划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保留市经信委承担的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等职责;将原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有关职责和协调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职责整体由市政府办划入市经信委;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划给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职责划入市卫生局等。
在内设机构拟订上,坚持综合设置的原则,对新增加职能的部门增加科室坚持从紧控制的原则,统一规范了内设机构的名称和规格。在人员编制拟订上,坚持总体维持现状,局部适当微调。在领导职数拟订上,严格执行《安徽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中的规定。
为了使各相关部门在机构改革推进过程中严格程序、规范操作,他们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如:制定了《关于做好市政府机构改革“三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三定”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范围、内容和落实“三定”的措施,规定了“三定”规定的格式;下发了《关于抓紧做好市政府机构改革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充分认识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全面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长。
由于广泛开展调研,积极征求意见,结合宁国实际,吸收外地经验,此次市政府机构改革呈现出诸多亮点。
一是整合了机构,理顺了职责,创造性完成了此次改革目标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将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整合组建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起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影响人力资源的体制性障碍;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增加了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职责,负责对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进行行业监管,实行综合监管和统一执法的大文化体系等。
改革中,他们对26个部门的权责进行了清晰定位,做到越位的退位,错位的正位,缺位的到位,全面理顺了政府各部门职责。宁国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还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改革。其一是设立了行政审批科。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凡具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均设立了行政审批科,本次机构改革共有21个部门设立了行政审批科,对于行政审批任务较重的8个部门实行单独设立,对于行政审批任务较轻的13个部门在相关内设机构予以挂牌设立,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其二是完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三定”规定中,增加和加强了25项职能。重点加强了在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应急救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职能。其三是理顺了职责关系。他们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集中解决和理顺了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共理顺职责关系50项,使一些长期存在职能交叉问题得到了解决,较好地克服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其四是确保了权责一致。在26个部门,特别是一些与国计民生、社会管理密切联系,公众比较关注的部门“三定”规定中,明确和强化了责任。明确了市发改委承担指导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责任;明确了市科技局承担科技创业服务工作的责任;明确了市经信委负责承担协调电网建设、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的责任;明确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担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责任等。
二是突出特色,巩固提高,原有的大部门体制有了新发展。宁国在2002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就试行了“大部制”的做法。如将文化、广播电视合并组建了文化广播电视局,将教育、体育合并组建了教育体育局等。此轮政府机构改革,他们在巩固提高原有“大部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建立起与宁国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架构。如将城乡规划职能从原市建委的职能中拨离开来,设立了市城乡规划局,为市政府直属机构,加强了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力度,推动了文明城市、和谐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大规划格局。
三是紧贴实际,大胆创新,机构设置编制管理呈现新亮点。他们紧密结合宁国实际,注重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再次呈现新的亮点。其一是在内设机构设置上有了新尝试。根据建设学习型、廉洁型机关,加强思想建设的要求,他们为政法机关设置了政工科(室),主要负责干部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党建等工作。其二是行政编制适度倾斜。对市经济主管部门在编制上予以适当调整倾斜,把有限的编制用好用活。其三是工勤人员编制管理上作了新规定。市直机关工勤编制一律核销,改按机关行政编制10%以内比例核定机关“以钱养事”岗位,变“养人”为“养事”。其四是执行政策力度有新突破。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过程中,他们严格执行上级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严格控制编制总量、严守机构个数限额、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在巩固宁国大部制的基础上,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政策,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不变调。(宁国市编办 王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