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击香江水,又观南海潮。
短短4天,奔波三地。置身改革开放前沿,触摸科学发展律动,我省党政代表团在学习考察中砥砺奋进,掀起了一轮发展观念的冲击波……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由衷敬佩;广东在科学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给人深刻启示;广东人民敢为人先、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催人昂扬奋进。
省委书记张宝顺强调,要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争先进位的责任感,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永攀高峰的激情,在对照先进中查找差距,在解放思想中拓宽思路,在学习借鉴中创新工作,不断开创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局面。
省长王三运要求,学习借鉴广东经验,要把握精神实质,联系安徽实际,做好结合的文章,注意跟进的工作,使学习考察和深化合作的成果落到实处,转化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观摩自主创新“发动机”
一个规划面积仅11.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创造了2550.7亿元工业产值,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221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是深圳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亮点。
创新的动力何以如此强劲?我省党政代表团带着问题一路寻找答案。
“深圳本身的创新资源十分稀缺,我们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弥补创新资源不足。 ”深圳市科工贸信委负责人如是说。比如,深圳缺乏科研院校资源,于是创办了虚拟大学园。经过11年发展,虚拟大学园已在深圳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28740人,引进博士后62名,孵化企业625家,实施校企合作项目1036项。
深圳市委负责同志在总结深圳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时,第一条就是较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这标志着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我省自主创新还处在起步和发力阶段,在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与深圳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还很多……”思考在对比中不断深化,思路在学习中日益清晰。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掌握核心技术最为关键。作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在许多重要领域提出了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已累计申请专利46066件,连续数年成为我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在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不懈追求都给代表团留下深刻印象。
研究“腾笼换鸟”辩证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突出的土地、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广东坚定决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等观念深入人心。
东莞是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样本。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三来一补”起步,到90年代发展制造业,如今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主导、外向依赖、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更加凸显,东莞如何从困境中突围? “腾笼换鸟”方案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我省党政代表团在东莞深入研究了这个课题。
“我们不仅要‘腾笼换鸟’,更要搞好笼内改造,多养好鸟、壮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东莞市政府负责同志以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概括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辩证法。
当然,转变发展方式绝非易事。传统利益格局致使不愿转,不具备知识能力不会转,体制机制约束不能转等难题,必须逐一攻克。但广东的态度坚定不移,眼光始终盯着自己的短板,目标始终锁定更高的标杆。对此,广东提出了“四个刻不容缓”,即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刻不容缓、提高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刻不容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刻不容缓。
从政府到企业,从园区到城市,转型升级的探索在凝聚强大合力。
“新城与产业齐飞,科技共山水一色”,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融山、水、园为一体,着力打造“东莞乃至珠三角科学发展示范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各类企业和研发机构必须具备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高税收贡献、自有品牌、自有知识产权等条件,才能顺利入驻。在美丽的松山湖畔,我省党政代表团全面考察了园区规划及建设情况,对他们科学的规划理念和创新的发展模式深表赞赏。
作为地方与高校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平台,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在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院不仅研发了十几类先进装备,在企业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为上千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孵化出5家高科技企业。省科技厅负责人认为,这种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转型升级,前景无限。在广东期间,我省党政代表团还深入广州市考察城市规划建设情况,观摩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之路。
描绘合作共赢新图景
安徽和广东,一个是中部地区的发展中省份,具有资源、人力和市场等比较优势;一个是南部沿海的发达省份,具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综合优势。
“在一定意义上,两省的经济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形成了融合发展的格局。 ”越来越多的广东企业把安徽作为对外拓展的首选地。据统计,目前广东在皖企业已有2000多家,投资总额达3000多亿元,投资领域十分广泛,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省的海螺、马钢等企业也跻身广东投资兴业,开拓市场。同时,全省有100多万人常年在广东务工经商,参与广东经济建设。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两省间的交往和联系,增进了两省人民的友谊。
座谈会后,两省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深化经济社会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市场开发合作、产业转移合作、科技领域合作、旅游合作和劳务合作,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
放眼未来,皖粤必将携手书写合作共赢的灿烂篇章!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