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改革看千万农民进城的六块“铺路石”

访问次数: 1279                        发布时间:2010-12-23

[字体: ]

今年8月,重庆启动了引人注目的户籍制度改革,未来10年将有1000万农民(含家属子女)转户进城。一时间,赞扬声风生水起,质疑声也旋踵而至:1000万农民进城,会不会形成大量失业游民?会不会形成大面积“贫民窟”?是不是变相用城市户口剥夺农民的土地权益?

  这些质疑的产生,缘于近年一些城市的户籍改革步履维艰。那么,重庆为什么敢于“吃螃蟹”?重要的原因是重庆自2007年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就开始进行六项像铺路石一样的“前置”改革。  

 

  公租房——新市民住有所居

  重庆今年3月推出公租房建设规划,计划在未来10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意在重点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

  农民工以前是被排斥在城市保障房体系之外的,而重庆市公租房制度改革,一大创新就是向农民工敞开了大门。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孙力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重庆相继出台了公租房管理和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规定农民工可以像中低收入的市民群体一样申请公租房,而且在主城区务工超过5年,申请到公租房后可以转户进城。

  大量农民进城,城市能否为他们提供安稳的居所,是事关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今年年初,重庆20多个市级部门对5.1万名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重庆农民在城镇拥有合法住所的比例仅占13%

  有工作只是农民工,有住房才算新市民。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张定宇介绍说,重庆公租房主力户型以50平方米60平方米为主,适合一家三口居住。50平方米住房的月租金在400600元,只有市场价的60%左右,新市民群体能够承受。

  内陆开放——提供1000万就业岗位

  专家表示,大量农民转为城市户口,必须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否则转非农民的生活质量势必下降,甚至可能形成城市贫民阶层。

  重庆今后10年将增加1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每年进城落户的几十万农民,都会有工作干。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底气很足。他说,现在重庆工业产值每年增长25%30%,基本上三四年翻一番。到2020年,重庆工业总产值至少可以净增3万亿元,达到4万亿元。据测算,工业总产值净增3万亿元,可创造500万~600万个就业岗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是对应的,有五六百万工业人群就有五六百万服务人群。

  按照中央的定位,重庆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城乡统筹的直辖市。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成为拉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重庆开始实施内陆开放战略。目前,已有15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数量居西部第一;去年重庆引进外资增幅更是位居全国首位。

  保障一体——填平农民与市民间的鸿沟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农民转非进城后,在暂时保留三件衣服(宅基地、林地和承包地)的同时,能否一步到位地享有五件衣服,即在住房、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到市民待遇,真正实现住有所居、就业有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从而填平横亘在农民与市民之间不公平的保障鸿沟

  在这方面,重庆拿出了真金白银为转非进城人员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养老方面,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可领取每月至少500元的养老金;在医疗方面,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相应医疗保障。黄奇帆算了笔账:农民转非进城后要穿五件衣服,政府为此需要支出大约1400亿元,这其中大头便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项加起来数额近千亿元。

  地票交易——让农民带着资本进城

  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在重庆市远距离、大范围置换的地票交易。

  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总裁董建国告诉记者,地票收益全部反哺三农,宅基地复垦所得的地票经过交易,农民可得到三笔收益:农民的房屋及其附着物按当地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按复垦区县100平方米乡镇房屋市场价的20%给予农民购房补助;重新复垦出来的耕地也可以进行流转,转包、出租给大户或专业合作社耕种,获取地租收益。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琼认为,在地票交易制度下,农民该得的不是减少,而是大大增加。目前,重庆地票亩均价格已升至近12万元,而当前一些地方征地补偿标准只有两三万元甚至几千元。地票交易制度使农村土地转化为农民带着足够资本进城的最重要环节。

  土地确权——完善农民的土地权利

  与户籍改革相伴随的是,重庆已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今年12月底前,全市3300万亩承包地将全面完成确权颁证工作;重庆农村宅基地也将在3年内完成确权颁证工作。黄奇帆说,土地确权赋能是农村一切经济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农民进城、土地流转、城乡要素交流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农民根本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

  以确权颁证、还权赋能为核心理念的农村产权改革,将耕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林地使用权等用权属证的形式确权到户,使之成为农民明确、法定的资产,实现农村资源向资本的转变,这是农民进城的基础性工作。重庆市城乡统筹办副主任徐强告诉记者,以前农村的土地和宅基地(及房屋)无法抵押融资,也无法转让,现在随着土地确权,重庆一些地方开始试点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农房交易等,以期盘活农村这两块最大的资产。

  村集体资产股份化——破解农转非最后一道障碍

  在一些近郊农村,当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往往以房屋租赁、开商铺、在企业打工为业,但他们依然拒绝从身份上变成市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担心变成市民后会失去集体资产收益权。在一些集体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时,可以说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成为阻碍农民变市民的最后一道障碍。

  重庆市在九龙坡、南岸等区试点把村集体资产进行量化,农民变身为集体资产的股东,建立了较稳定的分红机制,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九龙坡区西山村村民罗熙说:集体资产股份化后,我家每口人都拿到了《集体资产股权证》,有股就能分红,多股就能多分,这就吃上了定心丸。如果我们一家人进了城,改了户籍,股东的身份还是变不了,仍然可以稳定获得村集体经济收益。

 

(《半月谈》2010年第23/记者 刘健 徐旭忠 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