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速融入长三角综述

访问次数: 1690                        发布时间:2011-01-05

[字体: ]

皖江潮涌展新篇,合作发展千帆竞。
  201012202010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进入国家战略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首次列入座谈会这个年会的主题,并确定2011年年会在安徽召开。
  1223,安徽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在合肥隆重召开,全国3600多家知名民营企业参加盛会,来自长三角苏浙沪的知名民营企业与我省签约1466个项目,总投资7200多亿元,均占大会签约总项目、投资总额的40%以上。
  1226,国家发改委在马鞍山主持召开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署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长三角产业向皖江示范区有序转移,深化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
  多少事,从来急,只争朝夕!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作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重要指示以来,长三角合作迈出新步伐。2009年,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峰会成员,从此开启长三角合作“3+1”的新时代。 2010年,我省被确定为2011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工作轮值方,肩负起新的重任。
  三年跨越新台阶
  居中靠东、承东启西,安徽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合作源远流长。加强合作、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赋予长三角地区必须担当的责任。
  2008年,三个首次把安徽与长三角的合作推到了前沿。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首次明确提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当年8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我省争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呼吁,得到两省一市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 9月7,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12月15,我省党政主要领导首次应邀出席在浙江宁波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会议确定我省参加长三角区域合作活动,并积极探索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内容。
  2009年,长三角合作正式形成沪苏浙皖“3+1”新格局:当年7月,我省成立由书记、省长任组长的安徽省长三角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得到长三角联席会议办公室充分肯定。按照先易后难、逐步介入原则,我省全面参加长三角合作机制决策层协调层活动,由原定参加交通、能源两个专题组扩大到交通、能源、科技、金融和社保五个专题组。 11月27苏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安徽作为正式一员而不再是应邀者,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我省提出的长三角合作意见和建议大多被采纳到相关文件中。
  2010年,合作举措和利好消息接踵而至:3月嘉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同意合肥、马鞍山两市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4“2010年长三角联席会议办公室第一次会议在铜陵召开,我省参与长三角重点专题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5月国务院颁布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规划范围辐射包括安徽在内的泛长三角地区,要求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6月至7月召开的两个会议,分别决定我省正式加入长三角信用和涉外服务两个专题组。12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我省加入长三角合作全部10个专题组。
  五年发力新目标
  推进合作创佳绩,而今迈步从头越。
  近日,上海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会议纪要正式出台:首次对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合作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首次将皖江示范区规划与长三角区域规划、十二五规划联动实施,一并作为未来五年的合作重点,全面推动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
  审视会议纪要,一体化成为追求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长三角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要以贯彻区域规划和皖江示范区规划为契机,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三省一市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按照长三角区域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做好相关规划的调整衔接,在各省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充分体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透视会议纪要,对接成为关键词:三省一市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对接;按照区域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强化合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加快皖江城市带发展;合力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杭州东站枢纽、合肥南站综合枢纽和上海南站引入工程建设,推进杭申线等和芜申运河航道建设,推进长江流域多式联运,推进浦东、虹桥和合肥国际机场建设,努力构建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为中心的“12小时交通圈;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示范区;探索建立泛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发展协商对话、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大项目承接服务等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凝视会议纪要,重任赋予肩上——会议确定安徽为2011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工作的轮值方。作为东道主,新的一年,安徽被寄予新的期望、也是新的动力,安徽迎来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产业承接正当时
  短短三年,政府搭台的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合作新政不断出台,企业唱戏的市场渠道日益畅通、合作成果硕果摇枝。
  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在皖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9663个,投资总额9978亿多元,占全省的61.3%;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771个,投资总额7480亿元。
  20101月至11月,我省利用长三角地区资金1000万元以上项目12214个,总投资额14170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493个,投资总额10652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40%
  20101226,在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的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座谈会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署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安徽融入长三角进入新阶段。
  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协议确定,建立健全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对接平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推进机制。引导和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努力构建泛长三角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引导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构建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安徽优质矿产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区域原材料供应基地建设,继续实施皖电东送工程,支持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对接机制,加大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
  创新承接模式,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利益分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选择一批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开发园区先行试点,采取飞地经济共同建设等方式,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建立信息互通机制,进一步推进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全面对接,促进技术、资本、信息等市场进一步开放,加强区域内各类信息服务网互动对接,共同建设产业转移综合信息交流平台。
  安徽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推进力度,上海、江苏、浙江要拿出具体支持措施,国家有关部委要加强指导和协调,共同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合作。 ”新起点、新挑战、新机遇,以产业转移承接为平台,加速崛起的安徽正在加速融入长三角,全面参与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