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成安徽新亮点 再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次数: 1715                        发布时间:2011-01-20

[字体: ]

问政于网民 安徽态度很积极

 

中安在线讯 安徽“积极鼓励网络问政”!在今天上午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大会上,“网络问政”再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作为政民互通的“新型桥梁”,这也是“网络问政”继去年省“两会”之后第二次被写入安徽政府工作报告,受到代表、委员的热切关注。

  “网络问政”的安徽态度:从支持鼓励到积极鼓励

  省长王三运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两次提到“网络问政”有关工作。在回顾过去一年成绩讲到“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时,王三运指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支持鼓励网络问政。”

  在讲到政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时,王三运强调,要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加以规范,积极鼓励网络问政。

  回眸去年“支持鼓励网络问政”首次写入安徽政府工作报告,消息一出立刻在互联网热传,“网络问政”迅速成为互联网热词,不但吸引了正在参会的代表、委员关注,全国网民也为安徽此举叫好。一网友表示,“网络问政”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尊重民意、善纳民意的伟大举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注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积极鼓励网络问政”。省人大代表桑士群说,从“网络问政”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政府关注民生,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向前迈了一大步,是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重要体现。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丁先存教授认为,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庄重承诺,网络已成为政府治理的主要方式、主要渠道。从“支持鼓励”到“积极鼓励”,丁先存认为,以前是主动创造条件推进网络问政,现在通过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网络问政已成为政府治理的基本形式。政府主动把现代管理方式应用到政府管理上,对管理者、老百姓、研究者都是可喜的事。

  网络问政取得长足发展 成安徽新亮点、新风尚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安徽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不断拓展,网络问政取得长足发展,已成为人民群众为安徽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建言献策的崭新平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问政于民、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安徽现有各类网站10万多家,网民2000多万。其中,省、市、县()政府网站、政府职能部门网站、新闻网站通过开设问政平台或“领导信箱”、“公众留言”等相关栏目,开展在线访谈、集纳网友留言、定期办理回复等,构成安徽开展网络问政的主体。

  近年来,安徽各级党委、政府借助中安在线等主流门户网站平台,通过回复网友留言、召开网友座谈会、有关领导在线访谈、网上互动与“网下接访”结合等方式,积极构建网站与职能部门互动机制。全省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市政府信息公开网都开辟了“网络问政”专栏,积极探索网络问政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网络问政”越来越深入人心,也成为安徽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行政的新亮点、新风尚。

  构建政民连心桥 网络问政的中安在线样本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将互联网作为党委、政府与社会公众联系沟通的“新型桥梁”。作为“主流媒体、安徽门户”,中安在线主动服务大局,于2009年年末开通“网上问政”平台,设置了《问政厅局领导》、《问政市县领导》、《问政会客厅》、《建言献策》、《咨询求助》、《问题反映》等互动栏目,广大网民借助网络、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热线电话等多个渠道就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直接向各厅局及市县领导献计献策,咨询求助。“网上问政”平台还通过在线访谈、记者调查、报网互动等形式,请相关领导及部门及时反馈处理意见。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平台开通后,得到了广大网民积极响应。“瑶海公园现在真不能再叫公园了,一个城市公园怎么能让房地产公司进行开发?”网民在“网上问政”平台留言,对瑶海公园改造现状提出质疑。合肥市新站区建设发展局接到问题反映后,在回复中详细解释了原委,明确提出“近期确定公园改造主体、运营方式”等三条改进措施,其中一句“明确不进行房地产开发”解了群众心头疑惑。

  “拆迁合同签过以后,补偿款何时到位? ”、“庐江周瑜墓附近一片狼藉,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大失所望。”、“长丰县双墩镇海螺水泥厂噪声太大,窗口不敢开,孩子学习受影响。 ”……在线留言数不断增加。截至目前,“网上问政”平台共收到网友各类留言两万余条,反映内容多集中在交通、教育、卫生、环保等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上。已有近半数网友留言得到关注或回复,绝大部分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为提高留言回复率,解决网民反映各类民生问题,中安在线“网上问政”平台与有关省直厅局、市县建立了回复机制,并逐步完善。目前,省农委、省物价局、省住建厅、省人社厅等十余省直部门,合肥、淮南、马鞍山、芜湖等12个市以及濉溪、天长、定远、全椒等37个县已与“网上问政”平台建立了留言回复机制,部分省直厅局或市县的留言回复率达到九成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网民对于有关部门的各类回复给予积极评价,满意度普遍较高,同时也希望各级政府部门与“网上问政”平台之间能够完善回复机制,让网民留言回复工作趋于常态化,使之真正成为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

  排解民忧的同时,“网上问政”平台还在以强大的力量网聚民智。有网民留言,建议马鞍山市选派城市优秀人才支持农村建设。该市市委组织部对此十分重视,在回复中表示将进一步加大选派城市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的力度,做好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工作,同时大力实施村党组织书记素质提升工程,分期分批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切实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规划编制年,中安在线还推出《建言“十二五”同绘新蓝图——我为安徽“十二五”规划献良策》大型专题。广大网友对此积极响应,建言献策。通过网上问政平台、中安论坛、手机短信等渠道,网友建议多达2000余条。为此,中安在线制作了多期内容,将网民的各类建言献策编辑整理呈送有关部门,受到良好反响。“网上问政”平台已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崭新平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问政于民、排解民忧、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为此,中安在线“网上问政”平台提出要成为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成为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成为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继续发挥网络问政在推动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行之有效”的网络问政办理制度正逐步建立

  记者了解到,随着各类网络问政平台的不断构建与完善,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有关文件及规定,规范网友留言办理工作,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问政办理制度。

  宣城市出台《关于加强网络互动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咨询类问题,必须在24小时内回复;建议和投诉的办理时限为5个工作日,构建网络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淮南市把留言回复制度作为网络问政长效化、制度化的保证,出台了《关于市长问计于民座谈会代表意见和建议办理分工的通知》等文件,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分解办理,一对一进行答复。亳州市出台《关于开展2010年市政府网上在线访谈活动的通知》,要求主要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在线访谈,每月举行一两期。铜陵市则对网络问政进行了制度化规范,要求及时搜集整理网络舆情,建立网民留言办理及回复督办等制度。为更好地办理网民留言,各地、各部门安排专人,负责整理、分发、汇总网民各类留言,确保回复工作有序开展。

  为促成网上问题网下解决,防止网络问政流于形式,安徽各地、各部门逐步建立起绩效考核机制。芜湖市政府制定了“红黄牌督办制度”。要求各部门在5日内答复市民的咨询投诉。对逾期5日以上未答复的,给予黄牌警示;逾期15日以上未答复的,给予红牌督办。安庆市在效能大提升专项行动中,首度将网络问政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对超过规定回复时限的单位和负责人,实施问责制。省教育厅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各校认真做好网民留言回复解答工作,该厅办公室定期对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弄虚作假者追究责任。

  安徽开展网络问政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的良好态势得到广大网民高度认同,网络问政平台的蓬勃兴起也被广泛叫好。有关部门表示,网络问政的有效开展,对及时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升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记者:夏胜为)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