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真红火,民俗闹新春

访问次数: 1605                        发布时间:2011-02-02

[字体: ]

129上午,记者在合肥城隍庙古戏楼看到,民间艺人大显身手,民俗绝活争奇斗艳,引得群众流连忘返、纷纷赞叹——

 

  春节临近,积雪消融。 1月29,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城隍庙的市文化馆里,室内的剪纸花团锦簇,窗外的戏台锣鼓锵锵,这块藏在闹市的群众文化园地,今年举办第十七届新春文化庙会。民间艺人新春齐聚一堂,共同展示自己的绝技。

  20平方米的小屋,敞亮。热闹的戏台下,是在案头琢磨着“捏面人”的武建付。环顾小屋,只见关公威武、钟馗刚正,一个个面塑人物,惟妙惟肖。 “今年第一次来。我要把这个传统民俗技艺带到家乡最热闹的地方,向人们展示。 ”武建付说。作为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剪刀、一个拨子、一个篦子,是这项艺术的全套工具。而这个工具箱,曾陪伴着武建付近十年走南闯北的打工生活。

  选择在10年之后专心“捏面人”,是受到了怎样的感召与启示?记者颇为感慨武建付的生活变迁。“那时候,好多民俗艺术有观众,但可能没活路,因为没有地方落地生根;不生根就少活力,少观众,就会逐渐消失。”武建付回忆当年。“现在好了,政府免费为我们提供了固定的展演场所,为新春佳节添色彩,为咱百姓生活添乐趣。 ”一旁的剪纸艺人朱山中乐呵呵地接过话茬。

  同样加入新春文化庙会的剪纸艺人朱山中,手艺不简单。不大的一张纸,经得住他行云流水的手法,放得下他缜密细致的心思。山水、花鸟、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今,朱山中选择在这个热闹的春节继续探索他的剪纸艺术创新路,吸收版画艺术的特色,剪出富有层次感、色彩饱满的“纸上春秋”。

  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健全,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群众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朱山中说自己要当“新时代传承传统艺术的文化人”,“在这里,大家看皮影戏、唱庐剧、吹唢呐、玩龙灯、写春联、画山水,新老艺人都有人缘,各种艺术样样精彩。 ”

  谈话间,前来感受文化庙会气氛的群众络绎不绝。 “家门口的艺术啊,一定要来欣赏。看表演,还能参与表演,这真是节假日的好去处。 ”一早就踏进城隍庙古戏楼的市民老张很是风趣。

  平日里爱好抖空竹的袁荟勤在戏楼大门口探出半个脑袋,她正要前来报名参加“民间能人异人才艺绝活现场擂台赛”。看到“山水相依”的剪纸造型,袁荟勤连声称赞:“我可喜欢这些民俗手艺了,春节捏个玉兔、剪个彩纸,喜庆吉祥。 ”

  “如今的春节文化活动,除了抽调专业演员排演节目,还要让文化能人进社区,城乡都需要有一个个自发形成的“文化圈”,5分钟、10分钟就能从家走到。 ”合肥市文化馆馆长刘浩说。

  在城隍庙的这个“文化圈子”里,从农历腊月二十七正月十五,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将达到20余项。多名非遗传承人,将参加手工技艺的现场演示。 “民间能人异人才艺绝活现场擂台赛”,将表演抖空竹、踢毽子、跳绳等文体项目。而文化庙会的保留项目还有7场“梨园风采贺新春”戏剧演出、3台“花灯鼓乐闹新春”民间文艺展演、“悬谜射虎”万条谜语大竞猜、群文书画展等。(晋文婧)

  “今年除夕夜就在这儿过了,能展示自己民俗艺术,也能在这里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武建付说自己很幸福。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