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霖:老教授的农民情结

访问次数: 1715                        发布时间:2011-02-22

[字体: ]

217,元宵节。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淮北大地上,数千万亩小麦该返青了。

  蒙城县白杨林场六七千亩小麦长势喜人。始于去年的百年不遇的秋冬春三季连旱,没有给这里的农作物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因为,在一位亲人的影响下,这里的麦田已经浇透了三遍水。

  上午,农民乔长伟和场里的农技人员在小麦地头讨论着今年的苗情,还不时地向路口张望。

  他们在等一个人。

  教授今天要来。乔长伟说。

  十点钟,胡承霖教授来了。

  你们这里情况很好呀!一亩地收600公斤绝对没有问题!大家一起迎上去,热烈地握手。胡承霖满面笑容,问大家返青肥施了没有,今年大旱,浇水的时候可以肥水齐攻。

 

一见面,胡承霖就与蒙城白杨林场职工讨论小麦田间管理

  白杨林场是蒙城县一个国营农场,场区加上周边农民的土地共有一万三千多亩。这里是安徽农业大学退休老教授胡承霖实施高产攻关的一个点。从2005年至今,每到小麦的播种、管理和收获的关键时机,教授总会不请自来,及时地出现,指导小麦生产。

  虽然我们这里一直是统一种植、统一收获,但这么高的产量,以前我们是不敢想象的。乔长伟说,教授来了之后,他怎么说,农民就怎么做,第一年,小麦的亩产量就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08年,也是大旱,在那种情况下,小麦亩产639公斤

  关注粮食危机 上书请命实施高产攻关

  胡承霖教授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届的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大学生, 1978年调到安徽农业大学继续从事小麦栽培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7年后安徽小麦产量徘徊下滑,1997年单产比全国高40.2斤,而2005年单产却比全国低10公斤。安徽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发生频繁,不依靠科学技术种麦,难以实现稳产高产。

  胡承霖教授根据长期在安徽各地进行课题研究与大面积生产指导的实践,认为安徽小麦生产之所以徘徊不前是由于存在三大障碍因素:大播量、一炮轰施底肥、品种和播期不协调。小麦播种行距过窄,整地质量不高,麦田灌水方法落后。如能从改善麦田水利基础设施,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技术培训,建立高产示范样板几方面努力就能很快提高小麦单产。

  经过大量调研、实地考证,掌握第一手资料后,于20054月给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赵树丛副省长写信,提出靠天收的粗放种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信后附了一份3600多字的安徽小麦增产50亿斤攻关方案,倡议在全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小麦高产攻关会战自此拉开大幕。

  攻关活动启动后,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胡承霖都亲自把关,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人们记不清多少次胡老顶风冒雪,深入田间地头察看苗情;也数不清有多少次,他头顶烈日,在热浪涌动的麦田里指导生产。

  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亲自选定的第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高产攻关实施的第一年,就在陆杨村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2010年,这位年轻的村支部书记巩向海被表彰为全国劳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现在,这个村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深耕,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老师指导六统一,以前没搞高产攻关时一亩地最好的田块能达到300公斤的是最好的了,现在最好的田块都达到700多公斤翻一番还要多,我们小麦达到710多公斤。

  据统计,仅高产攻关开展后一年,全省小麦总产达96.7亿公斤,比上年净增长15.9亿公斤,增幅达19.7%,单产首次突破300公斤,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最高纪录,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74元;2007年,在遭遇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小麦平均亩产达320公斤,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总产104.8亿公斤,比上年又增长4.8亿公斤;2009年,小麦单产333.2公斤、总产117.7亿公斤,比2005年总产80.8亿公斤增加了46%2010年,皖北涡阳县180万亩农田更是实现了亩产千斤的目标。农业部充分肯定了我省高产攻关的成绩,明确指出全国高产创建的发源地在安徽。

关心技术推广 八十高龄研究农机改造

  然而,小麦高产攻关实验实施起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亲自选定的第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从文化大革命过来的农民尝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实惠的农民,加上当时对村镇干部的不信任,让他们实行统一购买种子化肥,一时难以接受。老百姓认为,可是我们村干部又想推销种子化肥,抵触情绪很大,说什么的都有。现任这个村的书记巩向海说,况且,大家已经习惯的种植方式,让他们少施肥,少播种,老百姓根本就不信任。

  了解情况的胡承霖坐不住了。

 

胡承霖和他的试验田

  “2007年的大年初三,老师找到我们,要我们研究生产新型农机。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的李兵老师说,老师根据他在小麦高产攻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要改变农民的观念,就要给他们算小账。

  根据安徽的实际,胡承霖提出,小麦高产的要诀很简单,就是:早壮苗、中稳长、晚防衰。

  首先,要改变耕种习惯。胡承霖说,淮北地区秋后降水少,容易发生土壤失墒,小麦要在10月初前播种完毕。但是,包括一些农业专家在内都认为,那时气温高,容易造成小麦疯长。其次,就是减少小麦的播种量,氮肥后移。胡承霖认为,传统的一亩地50斤的麦种是浪费,只需要8——10公斤,“早播,可以保证一播全苗,利于小麦生长,每亩不超过20斤麦种,可以保证麦子后期每亩有45万麦穗,每亩就不会低于1000斤的产量。根绝这些理念,以及实际的操作,加上农村守旧求稳的思想观念,教授决定对农机具进行改造。

长期以来,我省使用的大型农业机械,大部分来自省外,这些机械并不适合安徽的砂礓黑土。而种一亩地小麦,从灭茬旋耕到播种镇压,大型的农机要在田里至少搞个三四遍。在教授的主持下,由安徽农业大学研制的新型农机,灭茬、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只需一次即可完成。以前农民施肥时广撒,现在这种机械实现了化肥就在种子下方5公分处,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种子化肥的用量减少,耕种的成本减少,使用这种机械种地,一亩地减少成本小百十块,亩产提高百十斤。李兵说,该机械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在蒙城县投入批量生产。在安徽,有了这种机械,实际上就拥有了教授的小麦高产种植方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为了小麦高产不能生病

  胡承霖今年已经82岁了。他说,我要干到90岁,90岁以后身体可以,我还继续干。关心胡教授的人都经常会问他的身体吃得消吗。胡老幽默地说,文化大革命,我下放当农民,锻炼了我的身体。胡老说,他十分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行了,我还怎么搞高产攻关?还怎么为农民服务?”

  2007年,胡承霖害了一场大病。

 

胡承霖在利辛县孙大镇指导农民浇水

  “5月份,科技厅搞示范点。4号回的合肥,当时感觉身体不行了,有状况。体检说我转氨酶很高,500多,正常时50多。医生要求胡老立即住院,但是胡老要参加8号在阜阳召开的现场会,后来又一直忙到27号,小麦收获了吗,高产攻关要验收,我不在不行。小麦高产攻关验收是严谨的科学问题,为防止当地干部群众片面追求高产数字,胡老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直到全省小麦验收基本完毕。

  回到合肥后,胡承霖直接找到安徽农业大学校医院院长,直接问向他这种情况住院要花多少钱。他说,5000块,我回家找到工资卡,去银行取了钱,骑自行车直接去了医院。医生一看结果,大吃一惊,让我赶紧躺下,说站着危险。我下楼锁好自行车,住进了传染科的病房。吊上水,睡了一觉,晚上10点钟,我给老伴打个电话说,我住院了,你给我搞点稀饭吃。这一次,胡老得了肝病,医生说是累的。胡老一回家直奔医院,直到这时,才有人知道胡老病了。

有了这一次经历,我就想了,我不能生病,不然再想帮农民也帮不成了。胡承霖说,整天辛苦在田间地头,直到生病,他想的还是农民兄弟们的需要,这是他第一次享受公费医疗。(记者:王少峰)

 

短评:俯首甘为孺子牛

 

  亳州市的蒙城、涡阳、利辛三县是当年的黄牛金三角。蒙城更是全国第一养牛大县。牛多,说明这里的农业生产繁荣。数千年来,牛成为农民最为亲密的伙伴,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劳动力

  作为安徽乃至全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生活水平低下,一直牵动着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心。安徽农业大学退休老教授胡承霖,不畏酷暑严寒、不顾高龄体弱,一直情系麦田,勤耕不辍,从不让农民为他花钱,从不取当地政府给他的待遇,独来独往,默默耕耘,这不正是人们常说的老黄牛吗?

  在胡老的指导下,安徽夏粮连续六年喜获丰收,2010年,涡阳县创造了当年的小麦最高单产,739公斤,涡阳成为少有的180万亩的小麦千斤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胡老又适时提出,今年把亳州打造成小麦千斤市。

  当前,广袤的淮北大地上,干部群众正在进行一场抗击百年大旱的战役,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变传统的靠天收的思想,不畏艰难困苦,坚定夺取丰收的坚韧执着的信念,不也正是这种黄牛精神的写照吗?

  采访中,胡老曾动情地说,粮食不能出现危机。要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大家都能吃上肉蛋奶瓜果蔬菜和粮食,就必须要多打粮。

  82岁高龄,子女都在国外,老伴身体不好,学子遍天下不愁接班人……任何一个理由,都可以使这头老黄牛卧看夕阳,但胡老坚定地表示,要干到90岁,90岁以后,身体好还可以干下去!

  他的心里只有农民兄弟,他多像一位俯首甘为农民兄弟奉献终身的孺子牛啊。(王少峰)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