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安徽今迎及时雨

访问次数: 1446                        发布时间:2011-05-09

[字体: ]

“今年15月,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6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少。”在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昨天下达到各地市的旱情通报中这样写道。

  自1961年以来最大的秋冬春三季连旱正在江淮大地上肆虐,各地正在想方设法与之搏斗,而今天到来的冷空气,将给我省送来“及时雨”。

  皖北小麦最缺水

  今年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降雨持续偏少,11~5月7,沿淮及淮北大部累计降水60~90毫米,江淮之间、大别山区60~160毫米,沿江江南、皖南山区150250毫米。全省平均降雨量12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6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少。

  “和皖南的水稻相比,皖北的小麦更缺水。”省防办副主任蔡正中说,包括合肥在内的皖北9个城市、60多个县均不同程度受旱。省会合肥平均降雨量仅70多毫米,比多年同期偏少7成。进入4月份,几乎未形成有效降雨,加之气温较高,土壤失墒较快,部分地区已出现旱情,“53有一次降雨,但雨量较小,不能根本解决旱情。”蔡正中说。

  淮北已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抗旱II级应急响应。该市防指坦言,“由于小麦孕穗扬花期抗旱在淮北尚属首次,干部没经验、群众有顾虑,担心浇灌影响小麦授粉和拉伤、踩踏造成新的损伤。”

  据省防指统计,皖北9市都存在30%以上受旱,其中宿州受旱面积更是达到了90%,而这9市正是安徽的小麦主产区。“我省沿淮小麦受旱面积一度达到2430万亩,受降雨和浇灌共同作用,目前仍有700多万亩受旱。”蔡正中说。

  旱情须每日上报

  针对严重旱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抓好当前抗旱春耕工作的通知》。近日,由省农委、水利、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组成四个督查组,赴受旱地区检查指导抗旱田管工作。

  53,省政府召开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把抗旱保夏收作为当务之急,确保夺取今年夏粮丰产丰收。省防指更是从54日起,对受旱地区小麦浇灌进度实行每日一通报制度。

  “每日上报是硬性要求,有利于及时调水补给,提水灌溉。”蔡正中说,各级水利部门强化水源统一管理和调度,采取蓄、引、提等措施,及时提供灌溉用水。目前已累计提供抗旱春灌供水17.06亿立方米。截至5月8统计,全省有154.2万人投入抗旱,投入9.8万眼机电井,2405处泵站,51.2万台套流动抗旱设备提水浇灌,已抗旱浇灌1735万亩。

  “抗旱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降雨偏少,旱情仍在持续,但愿近期的降雨会对旱情有所缓和。”省防指副总指挥、水利厅厅长纪冰说。

  电闪雷鸣送喜雨

  我省上空的冷暖气流交汇,将带来雷雨大风天气,冷空气过境后,最高降温可达8,最大降雨量则达到了暴雨级别。这对于久旱的安徽来说,可谓是一场喜雨。

  记者昨天从省气象台获悉,9~11日,我省自北向南有一次较明显降雨天气过程,平均气温下降6~8 。这场雨将持续两三天,范围涵盖全省大部分地区。其中今天全省多云转阴天,江北和江南部分地区有阵雨或雷雨;明天全省阴天,江北有中等阵雨或雷雨,局部地区暴雨,江南有阵雨或雷雨;后天全省阴天有阵雨或雷雨,其中沿淮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大雨。

  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省气象部门人工增雨作业队伍已经进入随时待命的状态,只要一遇到适合增雨的天气条件就进行人工增雨作业。52日下午53日早晨,阜阳、宿州、亳州、淮北、滁州、蚌埠、六安等723县共实施地面作业84点次,发射火箭弹448枚、炮弹160发。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作业区和影响区普降小到中雨,对当前旱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即将到来的降雨中,气象部门将寻找合适的时机再次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以便增大降雨量。不过,由于这场降水过程是雷雨,所以无法在云层进行飞机作业,只能用火箭和高射炮进行地面作业。

  小麦丰收有希望

  持续的旱情是否会影响小麦的产量?长期致力于小麦高产攻关的安徽农业大学胡承霖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徽小麦尚有丰收的希望。

  深入麦田调研的胡承霖,分析了淮河以北和江淮之间的小麦生长情况。“虽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情,但整个淮河以北地区的小麦长势甚至好于去年。”胡承霖认为,淮北地区民众抗旱得力,加上种植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小麦的生长。江淮之间种植稻茬麦的地区,一些地方基础相对较差,但今年仍有进步;一些没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小麦的产量才会受到影响。

  “没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占安徽小麦产区的比重微乎其微,不会从整体上影响小麦产量。”胡承霖说,现在距离小麦收割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只要各地继续狠抓抗旱,安徽小麦还会取得大的丰收。”(康鹏飞、李嘉树、王俊)

 

    信息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