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拉开“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框架
大会现场
合肥拉开“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框架
合肥是省会,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徽的实力,代表着安徽的形象。省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合肥要“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今年8月下旬,经国务院批准,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为合肥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迈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拓展了广阔空间,再加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政策叠加效应日益凸显,合肥发展面临非常好的机遇。
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合肥市土地面积增加4378平方公里,达到11433平方公里,占全省比重从5.1%提高到8.2%;2010年年末户籍人口增加207万,达到702万人,占全省比重从7.2%提高到10.3%,常住人口达到745.7万人。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合肥市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上,把合肥打造成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充分发挥合肥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为建设美好安徽多作贡献。同时,该市也定下了今后五年实现“三个翻番”的奋斗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翻番,达到7000亿元;财政收入翻番,达到11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7500元、13500元。
吴存荣代表九届市委作工作报告
中心城区是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为实现五年发展目标,合肥市将以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与发展,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向“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全力推进。
据悉,合肥将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新提升;滨湖新区将进一步拓展建设、提升品质、彰显特色,打造成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四大开发区将打造成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五县市将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巢湖市是新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将按照中心城区标准,等高对接,将其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庐江县将按照新兴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和现代产业基地的标准,加快县城和以汤池为中心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工业突破,带动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
坚持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推进
巢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合肥独特的资源、靓丽的名片。合肥市将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按照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要求,实行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走永续发展的路子。该市计划充分利用大水面优势,重点发展以生态型优质水产品、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环湖生态农业带;充分利用湖光山色和温泉、湿地、历史文化等资源,重点开发以健康、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等为特色的环湖旅游产业带,加快建设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同时,继续做好城市“水文章”和“绿文章”,进一步提升生态宜居环境。“十二五”末,合肥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25%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4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
在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下,合肥坚持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推进,注重紧凑式开发建设,高起点、快节奏地推进城市建设。今后五年,合肥将建成启用新桥国际机场、合肥铁路枢纽,建成通江二级航道及配套港口,建成江淮内河航运中心,以提高腹地通达能力和入江通过能力,使合肥成为临江城市。此外,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和公路网络的推进和完善,将进一步提升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继续加快高架路网建设,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连接线,完善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合肥将成为一座“动起来的城市”。(记者:宋艺,实习生:王艺)
信息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