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兴皖富民的财力保障

访问次数: 988                        发布时间:2011-10-17

[字体: ]

2008年底,金融危机挟风裹雨来势汹汹,我省迅速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应和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火速安排25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支持市县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5亿元资金专项支持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体系建设,30亿元应对危机专项资金以最快速度下达各地。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财政还实施结构性减免税,取消、停征1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增一减,财政充分发挥调控打头殿后的职能,成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纵观过去五年,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健康、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财政服务经济发展措施得力,相机抉择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更加完善;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空前,坚持将财力向基层倾斜,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促进和谐的民生保障机制逐步健全。
    
收入规模连续跨越1000亿元、2000亿元新台阶,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支出质量稳步提升
    
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为安徽跨越发展、加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过去的五年,财政收入跨越发展,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格局更加稳固。2006年财政总收入连续跨越700亿元、800亿元两个大台阶,实现816亿元;2007年是标志性的一年,财政收入首次跨进千亿俱乐部,完成1035亿元;2010年完成2063.8亿元,实现五年翻了一番多。全省财政收入五年累计完成6792.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年均增长25.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2.2%提高到2010年的17%;人均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1007元提高到2010年的3300元。
    
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自主增长机制更加巩固。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5.6%。区域财政协调发展,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皖北地区财政加快发展,县域财政发展强劲,涌现出24个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
    “
今年前9个月总收入完成2026.9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省财政厅有关人士对收入增长充满自豪,对经济发展势头更是信心满满:特别是2009年以来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支出的头等大事。2006年至2010年五年我省累计财政支出8539.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2倍,年均增长29.2%。人均财政支出水平由2005年的 1094元提高到 2010年的3775元,跨越3000元台阶。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科技、文化、社保支出保持较快增长,促进了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积极发挥 “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加大政府性投入带动投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合肥市高新区阳光电源厂房的屋顶上,一排排单晶硅光伏发电机组,吸收太阳光,储存并转换为电能,向一间间厂房输送电力。 “这个神奇的 ‘屋顶发电站一年能为工厂节省不少电呢!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何先生说,公司自己建设这样一座小型发电站,投资成本很高,大约要1800万元,入选了金太阳工程,则可以申请一半的财政补助。
    “
金太阳示范工程是从财政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光伏发电技术在各类领域的示范应用及关键技术产业化。像这类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杠杆作用,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例子不胜枚举:一次性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用于支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启动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统筹安排16.2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每年7亿元支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投入6.4亿元,支持创建13家投资基金公司,撬动社会资本40.2亿元;我省是家电生产大省,用足用活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兑付四下乡两换新产品补贴资金53.7亿元,家电下乡销售量和补贴兑付率位居全国前列,真金白银的政策促进了消费市场繁荣。
    
此外,我省还大力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对皖北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支持150个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省财政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当前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新增财力大部分用于民生领域,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当涂县丹阳镇的陶思君,如今水产养殖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成为一方致富明星。回顾创业历程,他深感是农家书屋照亮了自己的创业梦。 “2008年,我正摸索着养殖淡水鱼,历经挫折。这时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我每天一有空就钻进书屋,《科学养鱼》、《渔业技术指南》等书籍,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介绍,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于2007年开始实施的五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一,也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基础工程,再苦不能苦教育,教科文事业的投入,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老百姓感受最深,仅2010年民生工程中,就有9项涉及,资金总额近107亿元,占民生工程总投入的三成以上。 ”他介绍,获得百姓良好口碑的,还有我省已基本建立起贫困生资助体系,覆盖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力争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教科文事业投入仅仅是整个民生投入的缩影。随着财政收入节节增长,财政支出更加注重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是我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民生工程,项目从2007年的12项增加到2011年的33项,4年累计投入逾1200亿元,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财政支出已达2152亿元,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支出已占77.6%
    
过去五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实施。财政应急保障联动机制不断健全,为应对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强保障。
    
展望 “十二五,我省将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倾力民生,预计到2015年,全省财政支出将超过5000亿元,财政支出总量在全国位次进一步前移,地方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人均财政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