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引起代表们的强烈共鸣。大家认为,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受自然条件限制,易发各类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尤其需要水利设施的支撑。
小水利要“多输血”
今年,在遭遇严重干旱考验下,我省粮食总产仍超620亿斤,连续8年丰收。 “这充分说明,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我省水利设施得到加强,在抗旱保丰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纪冰代表说。他介绍,我省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兴建农田水利事关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 “十一五”期间,我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443亿元,是“十五”的2.24倍。
张华建代表介绍,“十一五”期间虽然遭遇多场严重洪涝和干旱,但我省粮食总产连续3年超过600亿斤,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粮食产量净增95亿斤。粮食生产打破了遇灾减产波动传统格局,水利建设功不可没。
但与大江大河的治理相比,被称为“毛细血管”的农田小水利建设仍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皖北地区是夏粮主产区,但水利设施非常落后,特别是小水利失修是普遍现象。 ”身为种粮大户的代表王化东说,去年抗旱,不少地方干渠里有水,却引不到地里去,机械紧张的时候,一些农民只能干着急。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启动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到2015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2020年达到800亿斤。 “要实现这些目标,在继续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小水利建设必须多投入,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张华建说。
财政投入“挑重担”
来自淮南的代表陈多田告诉记者,在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些项目区,由于投资到位,田头沟渠建设得非常好,基本上达到旱能浇、涝能排,不但高产,而且稳产。陈多田说,水利建设投资大,是社会公益项目,财政投入要挑起这个担子。
纪冰介绍,今年省委1号文件对未来水利建设提出了规划“蓝图”,从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和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等方面畅通投入渠道。按计划,明年我省水利重点项目投资135亿元,超过“十一五”时期平均数的两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建设将投资121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今年我省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65亿元。而年内将完成水利基建投资72亿元,完成2000条沟河清淤、4万口塘坝扩挖、60万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建设、修复配套灌溉机井2.6万眼等建设任务,推进一批新的防洪、排涝、灌溉工程开工建设。
纪冰介绍,按照远期规划,我省将围绕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统筹推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的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配套完善的防洪减灾综合水利工程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综合防控的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体系,着力提升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修轻管”要改变
“近年来政府投资建了不少水利设施,但建好后谁来维护是个大问题。 ”种粮大户徐淙祥代表告诉记者,由于无人看管,一些设施很快损坏,看了让人心痛,无法发挥作用。
记者了解到,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工程建、管、用脱节,造成许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是有人用、无人管。
“为改变这种现象,我省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 ”纪冰介绍,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实行县长负责制,多渠道落实管护经费。各地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
建设小水利,需要调动农民积极性。 “以前每年冬季,都是全村上阵大修水利的时候。 ”代表徐心华介绍,现在由于兴修水利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要求高、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多等客观因素影响,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及建设方面的主体地位明显弱化,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可以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张华建说,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农田水利,不仅能较好地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还可以提高他们管护工程的自觉意识。
纪冰认为,在发挥政府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引导社会投资也很重要。在无为县红庙镇,吴应发承包了3000亩湖圩,并签了为期30年的承包合同,他个人投资50多万元加固堤防、建排灌站。 “修水利是值得的,旱能浇,涝能排,首先是自己受益,还可以发挥社会效益。 ”吴应发说。(记者 史力)
相 关 链 接 :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